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十五章 同光中兴的逻辑

第十五章 同光中兴的逻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a id="ch23" href="#ch23-back">(23)</a> 任念文:《论“同治中兴”》,见《晚清政治散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8—79页。

前任皇帝及其八人核心班底被连根拔起,清帝国的内政与外交有了改弦更张的空间。

<a id="ch24" href="#ch24-back">(24)</a> 印鸾章:《清鉴纲目》,岳麓书社1987年版。

这年八月,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死在了热河行宫。他生前留下的人事布局——肃顺、载垣、端华等八名顾命大臣被恭亲王奕䜣联手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以秘密政变的形式逮捕。肃顺被直接处决,赐载垣、端华自尽,余者或被革职,或被充军。

<a id="ch25" href="#ch25-back">(25)</a> 周育民:《19世纪60—90年代清朝财政结构的变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a id="ch18" href="#ch18-back">(18)</a>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3—45页。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不得不接受《天津条约》的咸丰皇帝,只能将帝国的荣光寄托在外交礼仪之上。他向前方负责谈判的官员下达指示,要求条约中必须规定西方使节来华,“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家眷”<a id="ch2-back" href="#ch2">(2)</a>,理由是:若允许西方使节觐见皇帝,以鞠躬代替跪拜,自己必会颜面尽失,清廷何以为天下共主?

<a id="ch19" href="#ch19-back">(19)</a> 《同治实录》卷一三二,见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9页。

可惜的是,皇帝的强硬立场基于他盲目的自信,并无真正的实力作为支撑。

<a id="ch20" href="#ch20-back">(20)</a>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1卷《近代前编》(下)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朱谕原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6页。括号内文字是对慈禧错别字的更正。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是清帝国命运的转折点。

<a id="ch26" href="#ch26-back">(26)</a> 迟云飞:《晚清“同治中兴”的再认识》,《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第7期。

那些在道光年间因主张抚绥议和而受重用的官僚,在咸丰初年纷纷下台。浙江宁绍台道咸龄被开缺的罪名是“惟夷首之言是听”,闽浙总督刘韵珂与福建巡抚徐继畬被免职的罪名是“委曲以顺夷情”;朝中重臣穆彰阿与耆英被革(降)职时,皇帝甚至亲笔撰写了他们的罪状,说他们排挤中伤主战派,“抑民奉夷”。<a id="ch1-back" href="#ch1">(1)</a>取而代之的政坛红人,是那些长期被弃用的主战派,比如曾在中国台湾与英国人发生武力冲突的姚莹。

<a id="ch21" href="#ch21-back">(21)</a> 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团结出版社2013年版,第41页。

咸丰皇帝奕詝自二十岁登基,即致力于在对外政策上重拾“以夏制夷”的昔日荣光。

<a id="ch22" href="#ch22-back">(22)</a> 《李鸿章致张佩纶·光绪十年三月十五日》,见《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71页。

<a id="sec001"></a>一、咸丰的外交与肃顺的内政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