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十二章 明太祖猛于虎

第十二章 明太祖猛于虎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9.“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这是孟子在否定百姓有为君王而死的义务,强调君王须行仁政,才能得到百姓拥护。)

浙江安吉县佃户金方租种了本县地主潘俊二的一亩二分地,连续两年没有交田租。潘俊二到金方家里去索讨,金方“响应”朱元璋的号召,把潘俊二当作祸害百姓的豪强绑了起来,还勒索他黄牛一头、肥猪一口。在逼着潘俊二写完已经收取田租、不曾遭勒索等三张文书之后,金方大摇大摆将其绑到了京城。<a id="ch34-back" href="#ch34">(34)</a>

4.“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这是在告诫君王要行仁政,否则会失去天下。)

事情还没完。四个人进了京城,在押解“害民豪强”的报告刚刚递送上去的节骨眼,沈显二跑掉了。主管告状事务的通政司让他们把“害民豪强”押到衙门里去受审,周、曹二人私下计议,无奈之下,只得又将里长顾匡绑了起来。通政司接到的报告里,顾匡是良民,现在却跪在堂下,成了“害民豪强”。所以官员审问周、曹二人:“顾匡是和你们一起抓沈显二的人,你们怎么又把他抓起来了?”周官二只好如实回答:“顾匡本来是我们开始捉拿的人,沈显二受贿把他放了。我等害怕事情败露,一同赴京自首。没想到沈显二追了上来,我等遂将他当作骗人财物的奸民捆绑了来,把之前的事情隐瞒掉了。如今沈显二跑掉了,我们只好又把顾匡绑了来。”<a id="ch36-back" href="#ch36">(36)</a>朱元璋说,这几个人说话一会儿一套,实在奸诈,谁也捉摸不透他们心里的诡计,全部“枭首示众,籍没其家”。

5.“《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这是在要求君王将自己置于天命和民心的监督之下。)

在《大诰三编》里,朱元璋讲了这样一个离奇故事:江苏嘉定县百姓沈显二和自己的邻居周官二一起把祸害本地百姓的里长顾匡捆绑起来,准备送往京城。走到苏州阊门,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曹贵五出来给他们讲和,沈显二收下15贯银钞、一匹绸缎和一些银钗、银镯,当场把顾匡给放了。顾匡回家之后,思前想后,胆战心惊,觉得在一个彼此监视、满地密探的社会,事情终究还是会败露,于是决定化被动为主动,去京城自首,他觉得这样也许可以逃过一死。曹贵五得到这个消息,心中思量“我是劝和人,必然也会受连累”,决定与顾匡一同去自首。周官二随后得到消息,也表示愿意同行。四人当中,沈显二最后得知消息,听说三人已经出发,他星夜追赶,终于在淳化镇赶上。沈显二提出一同去自首,顾、周、曹三人却设计将他绑了起来。原来这三人凑在一起,决定把沈显二当作“害民豪强”押往京城。

6.“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这是孟子在表达对“家天下”的不以为然。)

朱元璋的“猛”还表现在他敢于开创先河,公然删节《孟子》。

<a id="sec004"></a>四、以“猛”治《孟子》

删节的原因是朱元璋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a id="ch39-back" href="#ch39">(39)</a>。民国时期学者容肇祖依据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所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刻本《孟子节文》,与《孟子》足本比对,梳理了朱元璋到底删掉了哪些内容。具体如下<a id="ch40-back" href="#ch40">(40)</a>:

亲戚邻居互相告发、父母扭送子女上法场之事“多矣”。这是朱元璋自己描述的洪武时代。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在阐述自己的价值序列,百姓与社稷排在君王前面。)

知丁法和发动群众抓污吏两项政策结合之后,事情往往会朝更变态的方向发展。

7.“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这是孟子在警告执掌生杀大权的嗜杀者:你杀了别人的父兄,别人也会杀了你的父兄,相当于自己杀了自己的父兄。)

金方和余仁三的运气不太好,“英明”的朱元璋识破了他们的诡计,让他们落了个枭首示众、全家流放的下场。但朱元璋的“英明”不及之处,还有更多的金方和余仁三在活跃,是可以想见的。

8.“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这是孟子在否定臣必须绝对效忠于君,他认为君臣关系是对等的。)

浙江乌程县百姓余仁三是本县富户游茂玉家的佃户。水灾期间,游茂玉同情余仁三生活困顿,借给他许多米粮。事后,余仁三非但不想着还粮,反而勾结刁民一百余人跑到游茂玉家里打砸抢。在搜出所有的借据之后,余仁三等人将游茂玉当作害民豪强捆绑起来,押送到了京城。<a id="ch35-back" href="#ch35">(35)</a>

《大诰》一出,邻里亲戚有所畏罹,其苏、松、嘉、湖、浙东、江东、江西,有父母亲送子至官者,有妻舅、母舅、伯、叔、兄、弟送至京者多矣……其有亲戚影射,四邻擒获到官者,本人枭令,田产入官,人口发往化外,如此者多矣。<a id="ch38-back" href="#ch38">(38)</a>

2.“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这是在责备诸侯贪求财富。)

浦江郑氏险些遭到诛杀的命运不过是洪武朝的一个小案例——仅一桩郭桓案,朱元璋就实现了“民中豪以上皆破家”的效果。在《大诰三编》中,朱元璋还亲笔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3.“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这是提出君王行使人事权的标准。)

方孝标《钝斋文选》里记载有一个故事,颇能反映朱元璋的治国之道:“浦江郑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称之。马皇后从旁惎之曰:以此众叛,何事不成?上惧然,因招其家长至,将以事诛之。”<a id="ch37-back" href="#ch37">(37)</a>虽然浦江郑氏最后没有被诛,但朱元璋的“惧然”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九世同居”意味着浦江郑氏家族是组织化的,他们不是以脆弱的个体直面皇权,而是构成了一个团体,有了组织,他们的意志可以转化为实际的力量。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