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十二章 明太祖猛于虎

第十二章 明太祖猛于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20.“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孟子说,伯夷见天下无道,拒绝为君王所用,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如果你是工匠,出远门做工,须在“路引”上标明目的地。在本地做工,要让邻居知道你的具体所在。归来或早或迟,也要说与邻居知道。

15.“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说,君王有义务让百姓有“恒产”,过上好生活,否则百姓不必对君王有“恒心”。)

在《再明游食》里,朱元璋给逸夫、游食者留下了一个月的改过自新时间。期限结束后,仍然不在四业之中讨生活的,四邻、里甲有义务将其抓起来送官。如果不抓,这些人必然为害乡里,一旦案发,四邻、里甲与之同罪。<a id="ch30-back" href="#ch30">(30)</a>

16.“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说:君王岂可自己奢靡无度,而让百姓饥寒交迫?)

在《验商引物》里,他又补充:如果商人的“路引”虽未过期,但身边未带任何货物,里甲、村店必须将其当作逸夫、游食者捉拿送官,重则杀身,轻则流放边疆。若里甲、店主不抓,而被其他人抓住,里甲、店主与逸夫同罪。<a id="ch29-back" href="#ch29">(29)</a>

17.“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说,君王治国,必须讲求仁义,关心政事。)

10.“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曷)丧,予及女(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这是孟子在谴责君王贪婪残暴。)

知丁法的本意是鼓励良民告发邻居中的“害群之马”,结果成了勒在良民脖子上的绞索。朱元璋在《大诰三编》里讲过几个让他深感无奈的案例。

11.“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是孟子主张杀不仁不义之君不算弑君。)

知丁法恶的本质很快就凸显了出来。洪武十九年,福建沙田县的几个农民以一个叫罗辅的人为首,一共十三个人,穷则思变,想合作干点别的营生,聚在一起商量道:“如今朝廷的法律好厉害,我等不务农恐怕会获罪。不如大家一起切掉几根手指,如此变成残废,不务农就没罪了。”众人齐声说好。结果被人告发到京城,朱元璋下令将这几个人“押回原籍,枭令于市,阖家成丁诛之,妇女迁于化外”。末了,朱元璋痛心疾首道:你们不遵教化,自残父母赐给的身体,是不孝;诽谤朝廷法度严苛,是不忠。将你等不忠不孝之人全家诛杀,朕也实在迫不得已!<a id="ch33-back" href="#ch33">(33)</a>

12.“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这是孟子在谈针对君王的历史评价。暴君死后被评为“幽”和“厉”,他们的后代子孙虽为君王,也不能更改“幽”和“厉”的评价。)

对于知丁法,朱元璋有着十二分的重视,在《大诰续编》里用了许多条款来不断重申。在《辨验丁引》里,他补充说,百姓、官员在“验丁”的时候,不但要验看其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与“路引”相符合,还要注意这个职业是不是他的主要生活来源;如果不是,肯定另有不轨图谋,应抓起来细细盘问。<a id="ch28-back" href="#ch28">(28)</a>

18.“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说,君王不讲求仁,也许可以夺取国家,但不讲求仁,永远得不到天下。)

最后,朱元璋对全国百姓表达了他的美好憧憬:若百姓都遵守朕申明的先王之教,我们的国家会非常美好。<a id="ch27-back" href="#ch27">(27)</a>

19.“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孟子说,君王必须要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恭俭,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做两面人。)

经商者,本钱有多有少,货物有轻有重,出行有远有近,走水路还是走陆路,都要详细注明在“路引”中。归来的大致期限,邻里务必知晓。若一年没有消息,两年未曾归来,邻里必须去其家中调查原因。如此,对方借经商之名在外胡作非为,邻里才不必承担连带责任。

他的理想国是静态的。

13.“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说:君王有大过而不改,可以废掉。)

以上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种种干涉无疑是反人性的。严格执行知丁法必然会出现一个互相监视、遍地特务、极其缺乏活力的死气沉沉的社会。但朱元璋喜欢死气沉沉,秦制帝国奉行外儒内法,本就一贯崇奉以损害社会的活力为代价来维护稳定。朱元璋不会忘记,有组织的流民如何摧枯拉朽般推翻了元帝国。朱元璋曾如此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朕初命官牧民,务在先王之教敷,使民复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鼓腹而歌曰:无官逼之忧,无盗厄之苦,是以作息自然。朕尝慕此。”<a id="ch32-back" href="#ch32">(32)</a>

14.“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孟子说,君王残暴,滥杀士民,士民可以抛弃君王。)

朱元璋还不止一次严厉申明,不许各地衙门招收市井之人充当吏卒,理由是市井之人没有田产,不知道耕作的艰辛。朱元璋说,他们毒如蝮蛇,“设若官府差为吏卒,其害民之心那有餍足”。各衙门胆敢用市井之人做胥吏,治以死罪!<a id="ch31-back" href="#ch31">(31)</a>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