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十二章 明太祖猛于虎

第十二章 明太祖猛于虎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31.“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说,君王不行仁政,没有一个时代比现在更常见;百姓被苛政虐待,没有一个时代比现在更严重。)

<a id="sec003"></a>三、以“猛”治民

26.“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说,天下人都在期盼一个不嗜好杀人的君王。)

在《大诰续编·互知丁业》里,朱元璋第一次命令百姓“互相知丁”。他要求,自这一规定颁布之日起,市井、村镇中的老百姓对自己的邻居一定要做到“互知业务”,也就是要知道他们平日里从事何种职业,还要知道邻居家里有几口人、几个人从事农业、几个人读书、几个人从事手工业或商业;对于读书的邻居,一定要知道他的老师是谁,在哪里上学;给别人做老师的,也必须知道他教的学生是谁。

27.“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孟子说,不训练百姓,就驱赶他们去打仗,这是在残害百姓,在尧舜时代是不能容忍的。)

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朱元璋深入干涉百姓的日常生活,力求将之变成一盘散沙。

28.“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说,那些自称能为君王开辟疆土、充实国库的能臣,在古代就是民贼。君王不讲求仁,而寻求府库充盈,等于桀纣。)

21.“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说,当政者不可以剥削无度,不可以无节制地汲取人力、物力。)

如果你是农民,没有特别申请的“路引”,每日不得离开自家方圆一里。早上何时出门耕作,晚上何时回来,都须让邻居知晓。

22.“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孟子说,古人设立关卡征税,是为了替百姓抵御强暴;今人设立关卡征税,是为了对百姓施暴。)

对于不同职业的百姓,朱元璋还有更具体的规定。

23.“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说,为了土地和城池而发动战争,罪大恶极,死刑也不足以抵消这种罪恶。)

古老的乡饮酒礼在两宋即已沦为形式,在元代则几近消失,但朱元璋是真心想要恢复。他下诏说:乡饮座席必须按照年龄和德行来排列,良贱分开成席,犯过罪和德行有亏的人不许入良善之席。如果混淆贵贱,主会者治以重罪,乱席者全家流放边疆!最后,朱元璋告诫百姓,他不是说着玩的,“从者昌,否者亡”。<a id="ch25-back" href="#ch25">(25)</a>

29.“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孟子说,不讲求仁的人做了君王,等于将恶散播到众人之中,国家若不灭亡,算是侥幸。)

乡饮酒礼的活动形式上类似于集体聚餐,目的在于弘扬孝敬父母、兄弟相亲、邻里和睦、朋友有信、长幼有序等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恢复这一活动的初衷,朱元璋说得很明白:“朕本不才,不过申明古先哲王教令而已。”

30.“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说,百姓有“恒产”才会有恒心,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就可能走上犯罪之路。犯了罪,君王再对他们施以刑罚,等于设下罗网陷害百姓。百姓一年到头劳碌不休,仍没有办法赡养父母,还要靠借贷来交税,这样的君王岂可“为民父母”?)

在《大诰·乡饮酒礼》里,朱元璋曾下令恢复废弃已久的“乡饮酒礼”。

最后,朱元璋还严厉警告道:“里甲坐视,邻里亲戚不拿,其逸夫者,或于公门中,或在市闾里,有犯非为,捕获到官,逸民处死,里甲四邻,化外之迁。”如果《大诰》颁布下去,一里之间、百户之内还有逸夫,里甲坐视不管,邻里、亲戚不抓,任凭逸夫游荡在公门、市井之中为非作歹,被官府抓住,逸夫处死,里甲和四邻全家流放边疆!<a id="ch26-back" href="#ch26">(26)</a>

24.“有人曰:‘我善为陈(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孟子说,国君应该仁爱,爱好战争是大罪。)

朱元璋解释说,按照圣贤的分类,百姓可以从事士农工商四种生计。在圣人的教导下,百姓谨守四业,所以天下太平。不在四业范围之内谋生的人没有不违法犯罪的。“知丁法”不是朕自创的,“朕本无才,申先王之教,与民约告”,不过是重申先王的遗教。实施知丁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抓出那些不务四业的害群之马——那些游手好闲的“逸夫”罗织词讼,勾结胥吏,危害官府,实在是社会的毒瘤。知丁法推广后,百姓把自己了解的邻里情况上报里甲,里甲再把情况报告县衙,如此一级一级备案,逸夫就无处遁形了。

25.“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说,梁惠王为了土地而驱赶百姓发动战争,可谓“不仁”。)

邻里之间彼此知道得这么清楚,目的是什么呢?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