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三章 “白马之盟”的玄机

第三章 “白马之盟”的玄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刘邦只比秦始皇小3岁。他的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史料没有记载。关于他的少年时代的记载也相当匮乏,只在《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中有一鳞半爪:

刘邦游侠生涯的顶点是做了张耳的门客。张耳原是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去世后,张耳回归江湖,恢复游侠身份,后在外黄遇到一桩姻缘,继承了妻子家的财富,从此以外黄为基地,自为门主。他以信陵君的后继者自任,网罗天下游侠,其影响力引起了魏王的注意,又做了外黄县令。外黄大致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丰邑大致在今天的江苏丰县,两地相距大约一百多千米。刘邦何时来到外黄,如何成为张耳的门客,已不得而知。《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仅如此记载:“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a id="ch5-back" href="#ch5">(5)</a>

<a id="ch14" href="#ch14-back">(14)</a> 班固:《汉书·高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8页。

对信陵君这位将战国时代游侠之风推向巅峰的人物,刘邦终生怀有崇敬之情。汉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也就是刘邦人生的最后一年,他征伐黥布归来,路过大梁,祭祀过信陵君墓,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还特意为信陵君留下五户人家为其守墓,命其世代奉祀。<a id="ch4-back" href="#ch4">(4)</a>

<a id="ch15" href="#ch15-back">(15)</a> “白马之盟”的相关记载,散见于《史记》与《汉书》。如《史记·吕太后本纪》载:“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00页。《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载:“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01页。《汉书·张陈王周传》载:“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60—2061页。《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载:“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78页。

信陵君魏公子无忌是青年刘邦的偶像。刘邦其实没有见过信陵君,他踏上游侠之路时,信陵君早已去世。但他居住的沛郡丰邑乃是战国末期楚、魏两国的边境地带,从当地的魏国移民口中,想必刘邦听过不少关于信陵君和他三千门客的故事,比如城门下的侯嬴、屠宰场里的朱亥。

刘邦的游侠底色也体现在集团成员的行为模式上。张良作为韩王的信使出使刘邦,恰逢汉军战败,岌岌可危,人劝张良速速离去,以免受池鱼之殃,结果被张良以汉王与我相交,此时“亡去不义”的理由拒绝。<a id="ch7-back" href="#ch7">(7)</a>楚汉之争进入关键时刻,蒯通劝第三方的关键力量韩信乘机三足鼎立,当年的游侠、如今的齐王韩信拒绝这一提议的理由同样是“汉王遇我甚厚”。韩信还说:“(汉王)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a id="ch8-back" href="#ch8">(8)</a>这是一段典型的游侠之间的信任关系。刘邦将自己的车让给韩信坐,将自己穿的衣服送给韩信穿,将自己吃的食物拿给韩信吃,这是一种典型的游侠之义。作为反馈,韩信想要“载刘邦之患”“怀刘邦之忧”“死刘邦之事”,也是一种典型的游侠之义。

<a id="ch9" href="#ch9-back">(9)</a>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59页。

刘邦自身的游侠底色与西汉政权的游侠底色是一致的。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在《关于汉高祖集团的性质》一文中详细考察了刘邦政治集团中的客、中涓、舍人与卒,得出结论,认为他们在秦末乱世中选择与刘邦结合是基于一种平等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的来源正是刘邦的“任侠仗气”。其中一个显著的表现是刘邦入蜀之时,其他诸侯中仰慕并跟从他的人多达数万,与信陵君门下的食客三千颇为相似。<a id="ch6-back" href="#ch6">(6)</a>

<a id="ch10" href="#ch10-back">(10)</a> 《汉书·韩彭英卢吴传》载:“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骊山之徒数十万人,(英)布皆与其徒长豪桀交通”。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78、1881页。

公元前223年前后,刘邦参加秦国地方小吏选考合格,被任命为沛郡泗水亭亭长。这一年,他34岁。公元前210年,刘邦47岁,负责押送黔首前往骊山服徭役。因逃亡者众,他干脆趁夜将押送的黔首全部释放,抛弃了秦帝国体制内小吏的身份,遁入芒砀山中,回归游侠的身份。

<a id="ch16" href="#ch16-back">(16)</a> 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29页。

少年刘邦“学书”期间与卢绾意气相投,能获得乡里父老的“羊酒之贺”,他应是个追求上进之人。刘邦成年后不甘庸碌,离乡背井,踏上游侠之路,与他的上进心多少应有些关系。

<a id="ch17" href="#ch17-back">(17)</a> 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030页。

卢绾,丰人也,与高祖同里。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羊酒。<a id="ch3-back" href="#ch3">(3)</a>

<a id="ch18" href="#ch18-back">(18)</a> 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02页。

<a id="ch11" href="#ch11-back">(11)</a> 班固:《汉书·游侠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98页。

秦国以法家思想为治国准则,凭借“繁于秋荼,密于凝脂”的律法和高效的官吏体系,在人力与物力的汲取上优于山东六国。在秦始皇的政治版图里,没有体制外的势力存在的空间。所以,魏国灭亡后,游侠领袖张耳就成了秦国通缉名单上的重点人物。张耳出逃,刘邦只好返回家乡。但家乡沛郡丰邑已容不下游侠。公元前223年,秦军六十万进攻楚国,楚将项燕兵败,淮北之地入秦,沛郡也在其中。亡楚归秦,刘邦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

<a id="ch12" href="#ch12-back">(12)</a>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2—54页。

张耳与刘邦是战国时代的最后一批游侠。公元前230年,刘邦27岁,秦灭韩。前228年,刘邦29岁,秦破赵。前226年,刘邦31岁,秦陷燕都蓟城。前225年,刘邦32岁,秦军水灌大梁,魏国灭亡。刘邦的游侠生涯就此走到了终点。

<a id="ch13" href="#ch13-back">(13)</a> 劝进疏及诸侯王陈词,见《汉书·高帝纪》:“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汉王曰:‘寡人闻帝者贤者有也,虚言亡实之名,非所取也。今诸侯王皆推高寡人,将何以处之哉?’诸侯王皆曰:‘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2页。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