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白马之盟”的玄机
<a id="ch29" href="#ch29-back">(29)</a> 桑弘羊称“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见桓宽:《盐铁论·错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页。
<a id="ch24" href="#ch24-back">(24)</a> 班固:《汉书·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04页。
但西汉初年皇帝的“无为而治”与《老子》的本意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实际上,是“白马之盟”确立刘姓为王的“准契约”构筑出的一种特殊的权力结构与统治基础,迫使汉初的皇权不得不以“无为”自居,对自己的野心与欲望加以约束。“白马之盟”是汉高帝刘邦与诸侯王、重臣三方共同见证而立下的盟誓,所以可以称之为契约;但这个盟誓的具体内容并未形诸文字、公开刊行,所以加一个“准”字。
<a id="ch25" href="#ch25-back">(25)</a> 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23页。
最好的统治者会让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因为他完全不搞事);一般的统治者会让百姓喜欢他、赞誉他(做一些对百姓有好处的事);坏的统治者会让百姓畏惧他(以严刑峻法压迫百姓);最坏的统治者会让百姓恨他、骂他、诅咒他(以暴力控制、榨取、迫害百姓)。<a id="ch1-back" href="#ch1">(1)</a>
<a id="ch26" href="#ch26-back">(26)</a> 桓宽:《盐铁论·禁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页。
<a id="ch19" href="#ch19-back">(19)</a> 吴仰湘:《汉初“诛吕安刘”之真相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其实,青年刘邦的自我期许乃是做一名游侠。
<a id="ch20" href="#ch20-back">(20)</a> 班固:《汉书·申屠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100页。
在《说文解字》中,“赖,利也”。刘太公指责刘邦“无赖”,是说他没有正经营生,不能像刘仲那般“治产业”,并非指责刘邦是个地痞流氓。
<a id="ch21" href="#ch21-back">(21)</a> 张大可、丁德科主编:《史记论著集成》第7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83页。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a id="ch27" href="#ch27-back">(27)</a> 汉景帝诏书称“吴王濞倍德反义,诱受天下亡命罪人,乱天下币,称病不朝二十余年”。见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33页。
“无为而治”这一政治主张来自《老子》。《老子》是一本写给统治者,也就是书中称呼的“圣人”看的书。《老子》呼吁的“无为”并非后世道家所宣扬的宗教意义上的与世无争,而是希望统治者收敛自己的理想与欲望。书中写得明白,“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统治者应该收敛自己的欲望,别动不动就要什么稀世珍宝;“(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统治者)要顺应自然规律去行事,不要为所欲为。《老子》还给“圣人”分出了等级:
<a id="ch28" href="#ch28-back">(28)</a> 袁盎对汉景帝称“吴所诱皆无赖子弟、亡命铸钱奸人,故相率以反”。见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30页。
公元前206年建立的西汉王朝是在反秦战争中诞生的,带有浓重的反秦制色彩。所以,在最初的五十年里,它的统治模式与商鞅、韩非设计的秦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离。这种偏离主要体现为西汉建立之初五十年尊奉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a id="ch2-back" href="#ch2">(2)</a>
<a id="ch22" href="#ch22-back">(22)</a> 贾谊:《请封建子弟疏》,见《汉书·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61页。
今人常以史书中有“无赖”一词,误会刘邦是个地痞流氓,其实不然。“无赖”一词见于《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自述。当时,未央宫建成,刘邦大会诸侯、群臣宴饮,席间向老父敬酒,有这样一段说辞:
<a id="ch23" href="#ch23-back">(23)</a>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03页。
<a id="sec001"></a>一、西汉建国的游侠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