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八章 如何自群雄中胜出

第八章 如何自群雄中胜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a id="ch24" href="#ch24-back">(24)</a>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17页。

参与制定蜀科的法正起初未能理解严刑峻法的必要性,他跑去跟诸葛亮提意见:“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a id="ch25-back" href="#ch25">(25)</a>法正建议诸葛亮,学学汉高帝刘邦入关的做法,约法三章,不要搞大部头的律典。毕竟刘备是外来的政治势力,应该先用宽大政策来笼络本土的势力,获得他们的支持。

<a id="ch25" href="#ch25-back">(25)</a>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17页。

建安十九年,在刘备的授意下,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伊籍五人共造“蜀科”<a id="ch23-back" href="#ch23">(23)</a>,亦即在汉律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一套针对益州百姓的法律。蜀科的具体内容已经失传,但对它的大致面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裴注中有载:“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a id="ch24-back" href="#ch24">(24)</a>意思是:诸葛亮制定了严刑峻法来保障对百姓的盘剥。益州的百姓,上至豪族、士人,下至庶民、奴婢,都心怀怨言。

<a id="ch19" href="#ch19-back">(19)</a> 陈寿:《三国志·魏书·韩崔高孙王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4页。

因史料匮乏,今人已无法还原蜀汉的民力汲取机制全貌。幸好出土文物不但发现了汉昭烈帝(刘备)时代铸造的“直百五铢钱”,还发现了诸葛亮辅佐刘禅时铸造的“太平百钱”“定平一百”等。由出土的蜀汉钱币可以推断,以敛财为目的的滥铸货币是蜀汉长期实施的一项基本国策。诸葛亮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有能力出兵北伐,也与滥铸货币的政策有很直接的关系。据出土文物提供的信息,至迟在此之前一年,太平百钱已在蜀国铸造发行。相比刘备时代重约8—9克的直百五铢钱,太平百钱的重量从8克下跌至1克,极端的甚至不足1克。<a id="ch29-back" href="#ch29">(29)</a>

<a id="ch20" href="#ch20-back">(20)</a> 房玄龄等:《晋书·文苑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77—2379页。

法正可以乱说乱动,是因为他来自雍州,是一位客居者。纵容他乱说乱动,不会妨害蜀汉政权针对益州的汲取政策。彭羕不可以乱说乱动,因为他是益州本地人,纵容他乱说乱动,等同于增强他在益州本地豪强中的声望,等于将他推上“益州本土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地位。二人身份的差别是理解法正与彭羕命运迥异的关键。对刘备和诸葛亮而言,一切都得为汲取让位。是否能够维持高强度的汲取机制,是蜀汉政权能否存在下去的关键。

<a id="ch21" href="#ch21-back">(21)</a> 陈寿:《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82页。

<a id="ch14" href="#ch14-back">(14)</a> 王仲荦:《曹魏屯田制度的几个问题》,见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215页。高敏:《再论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何晏活跃于曹魏,他的祖父是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何晏的父亲早逝后,母亲尹氏被曹操收为妾,他遂与曹丕等人一并在魏王宫中成长。成年后,何晏又“尚公主”,做了曹操的女婿。

<a id="ch15" href="#ch15-back">(15)</a> 张大可:《三国史》,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02页。

<a id="sec003"></a>三、皇权缘何“破浮华”?

<a id="ch16" href="#ch16-back">(16)</a> 陈寿:《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4页。

不过,蜀汉的高压统治也会因人而异。在诸葛亮心中,什么人可以无法无天,什么人不可以乱说乱动,有一本明明白白的账。法正在蜀郡“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有人跑到诸葛亮那里,求他主持公道,他告诉那个人从前主公落魄,多亏法正襄助才有今天,“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反问那个人,为何不能让法正随心所欲。<a id="ch27-back" href="#ch27">(27)</a>另一位因得庞统、法正推荐而得刘备重用的彭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他也想随心所欲,于是“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却被诸葛亮打了小报告,对刘备说他“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导致其失宠。<a id="ch28-back" href="#ch28">(28)</a>

<a id="ch22" href="#ch22-back">(22)</a> 朱活:《古钱小辞典》,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第50—52页。

诸葛亮的意思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局面和汉高帝当年不同。秦实行暴政,征敛无度,豪族与庶民都活不下去,所以匹夫振臂一呼,天下响应,汉高帝必须顺应当时的潮流。但是刘璋父子统治益州的手段是与豪族合作,与他们共享权力与利益,结果导致刘璋父子与豪族之间已不存在“君臣之道”。有刘璋父子的宠信在前,我们再拿官职、爵位、财富笼络他们,就显不出区别,没有意义,他们也不会感恩。我们需要的是严刑峻法,用刑罚来威吓他们。被律法狠狠地修理过,他们才会知道什么叫君王的恩典;用地位来诱惑他们,被阶层难以提升的忧虑折磨过,他们才会懂得获得的官爵有多么荣耀。简言之,益州的豪族与庶民之前的日子过得太舒服,我们要把政策变一变。

<a id="ch23" href="#ch23-back">(23)</a> 陈寿:《三国志·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71页。

诸葛亮的回答深得商鞅、韩非之道,他说:“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a id="ch26-back" href="#ch26">(26)</a>

遗憾的是,诸葛亮死后,刘禅放飞自我,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苑<a id="ch31-back" href="#ch31">(31)</a>。“平等的贫穷”破产,那些满脸菜色的百姓<a id="ch32-back" href="#ch32">(32)</a>开始怀念诸葛丞相,“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a id="ch33-back" href="#ch33">(33)</a>。

<a id="ch17" href="#ch17-back">(17)</a> 陈寿:《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0页。

(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刑政虽峻而无怨者。<a id="ch30-back" href="#ch30">(30)</a>

<a id="ch18" href="#ch18-back">(18)</a> 唐长孺:《〈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见《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7—33页。

重量的下降意味着蜀汉敛财力度的加重。为了维持敛财力度,除了用严刑峻法构筑高压统治,诸葛亮还有一个袭自商鞅、韩非的诀窍——平等的贫穷。所谓平等的贫穷,简言之就是在百姓当中制造一种印象:社会不富裕,但社会是平等的。下层百姓每日只能吃一顿干饭,上层官僚每日也只能吃一顿干饭。他制造的平等契合了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可以极大地消解他们内心因遭到压迫、受到剥削而感到的不满。诸葛丞相家中只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很容易让大多数人忘了直百五铢钱与太平百钱对自身带来的伤害,一如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里所写的那样: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