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汉知识界对秦制的批评
这份诏书的意思是刘欣自己“推翻”了自己。这是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破天荒地主动承认自己的王朝气数已尽。随后,围绕着“陈圣刘太平皇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言。有人说,陈国是舜帝后裔,刘氏是尧帝后裔,尧传位给舜,而外戚王氏(汉成帝的母亲,孝元皇后王氏的家族)正是陈国后裔。到了太初元年八月,民间对诏书议论纷纷,夏贺良承诺的“嘉应”,也就是祥瑞,却迟迟没有出现。天灾此起彼伏,刘欣的病情也不见好转。为了卸责,夏贺良将问题归咎于朝廷没有更换新的大臣,并向刘欣推荐了几位自己的心腹,建议由他们接任丞相、御史大夫等要职。醒悟过来的刘欣用一道新的诏书取消了“陈圣刘太平”王朝,改回建平二年,并处决了夏贺良。<a id="ch33-back" href="#ch33">(33)</a>
第一、二条,刘彻早已在付诸实施。第四条打击参与土地兼并的“官二代”“官三代”,与汉武帝着手打造新的统治基础,也就是变军功集团为官僚集团,可以说是直接相关。至于第三条和第五条,刘彻只喜欢其中的“君权天授”。其余内容,比如董仲舒将民意等同于天意,声称天降灾异即意味着朝廷的统治违背了民意、出了问题,进而试图给皇权套上缰绳。对这些理论,刘彻是没有兴趣的。
董仲舒最终未获刘彻重用,与他试图给皇权套上缰绳有直接关系。祭祀刘邦的高帝庙发生火灾,董仲舒在文稿里说,火灾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当今圣上不修德,放任田蚡、刘安等权贵横行霸道。主父偃盗取董仲舒的文稿呈给刘彻。刘彻阅后大怒,将文稿交给朝中的御用儒生评议,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文稿出自董仲舒之手,迎合刘彻,给了一个“大愚”的恶评。刘彻遂抓住“师徒之词迥异”这个把柄,以妄言诽谤之罪,将董仲舒扔进了监狱。<a id="ch26-back" href="#ch26">(26)</a>
刘彻要的只是君权天授。相比孔孟的儒学,他更喜欢用法术、刑名来控制朝廷。但君权天授是一把双刃剑。讲君权天授,必然得讲天人感应;讲天人感应,就得承认上天既会降下祥瑞,也会降下灾异。如此,褒贬现实政治的权力就会不可避免地被下放到知识分子手中。所以,不管刘彻如何选择性地取用董仲舒的理论,最终的结果都会大体相似:汉帝国获得了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知识分子拥有了利用灾异之说“合法”批评现实政治的手段。
“天人感应”的双刃效应在刘彻死后迅速表现了出来。围绕着“君权天授”,皇权与知识分子之间进入了紧张状态,甚至有部分知识分子喊出了要求皇帝禅位的声音。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正月,泰山有巨石立起,长安上林苑有枯卧多年的老柳树发出新芽。于是,董仲舒的学生、符节令眭弘跑去跟汉昭帝说:“石头与柳树是草民的象征。泰山是皇室受禅、祭天的地方。如今大石自立、枯柳复生非人力所为,这昭示着必将有匹夫成为天子。先师董仲舒说过,即便是明君,也不可妨碍圣人接受天命。陛下应昭告天下,搜求贤人,承顺天命,将帝位禅让给他,效法殷周,退位为百里之国的诸侯。”<a id="ch27-back" href="#ch27">(27)</a>
眭弘口中的匹夫指的是流落民间的戾太子刘据(汉武帝的太子,死于巫蛊之祸)的后人。朝廷可以用妖言惑众的罪名杀害眭弘,但无法消灭类似的声音。到了“以霸王道杂之”的汉宣帝时代,又有名儒盖宽饶上奏说:“如今儒学衰微,陛下将通刑名之学的人当成周公与召公,拿严刑峻法代替《诗》《书》。《易传》里说过,三皇五帝拥有天下,犹如四季运转,时候到了就要换季。不合天命之人是不能强行占据帝位的。”<a id="ch28-back" href="#ch28">(28)</a>盖宽饶的上奏与其说是劝谏,不如说更像警告和威胁。他的结局是被逼自杀。
<a id="sec002"></a>二、寄望以“天命”约束皇权
与贤良、文学大战桑弘羊大略同期,庙堂与江湖之上另有一批知识分子也正以“天人感应”理论为武器,致力于批判西汉帝国的施政方向。
所谓的“天人感应”理论须回溯至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那一年,年过四旬的董仲舒响应朝廷征召贤良的诏书,给汉武帝呈上三篇策论,得到了汉武帝的激赏。<a id="ch25-back" href="#ch25">(25)</a>他的三篇策论史称《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谈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天命”,也就是王朝的合法性。董仲舒说,谁获得天下是由“天命”决定的。灾异是天与人之间的一种对话。国家无道,上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皇帝和朝廷;屡次谴责、警告无效,上天就会改变初衷,把天下交给其他人,天命就会发生变化。反之,国家有道,上天也会降下祥瑞来表彰皇帝和朝廷。第二个问题是汉帝国的国策,也就是选择黄老之学还是选择儒学。董仲舒支持的是融法家、黄老之学、阴阳家于其中的“新儒学”。第三个问题是教育与选举,也就是如何打通体制外的知识分子进入官僚集团的渠道。董仲舒攻击了现行的三种官员选拔机制:1.郎选,皇帝的近卫、侍臣任期到了可以升迁为官;2.任子,二千石及以上高级官员有资格推荐自己的子弟为官;3.资选,也就是花钱买官。董仲舒认为,现有的三种办法选出来的官僚“未必贤”,他主张建立一种新的官员选拔机制,由地方每年推荐人才给朝廷,由朝廷量才授官。
围绕着这三个问题,董仲舒提出了五条实质性的建议:
到了汉成帝时期,又有名为甘忠可之人,创作了《天官历》和《包元太平经》,书的主旨是“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这显然是在公开宣扬汉帝国的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史载,甘忠可拥有很多信徒,有平民,也有在朝显贵。甘忠可本人遭到了皇权的打击,被下狱,病死。但《包元太平经》仍在民间流传,经他的信徒不断增补、扩充,到东汉顺帝时期,已集成一百七十卷的《太平清领书》。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即与《太平清领书》有关。<a id="ch29-back" href="#ch29">(29)</a>
甘忠可并不孤单,与他大略同时代的名儒谷永也曾当着汉成帝的面说道:“天意从来不会独钟一姓,因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个人的天下。陛下即位以来,忤逆天意,倒行逆施,导致灾难频生,万物夭伤。臣要提醒陛下,若不悔改,依旧实行恶政,天意将会抛弃汉室,另择有德之君!”<a id="ch30-back" href="#ch30">(30)</a>
皇权不遗余力地打击这些“大逆不道”的言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说的人多了,皇帝也终于慢慢失掉了自信,开始怀疑甚至默认自己的天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汉哀帝刘欣就是那个失掉了自信的皇帝。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暴亡,没有留下子嗣。18岁的刘欣(汉成帝的侄子)被拥上帝位。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夏,也就是刘欣登基的第二年,一个叫作夏贺良的人跑到长安对他说:“汉朝气数已尽,改朝换代在所难免。刘氏要想继续做皇帝,必须再接受一次天命,必须改纪元、换国号,才能逃过此劫。”夏贺良自称是甘忠可的弟子,他还警告刘欣:“从前成帝不肯接受现实,不愿重新受命,还杀害了我的老师,后来他就绝了后。如今,陛下年纪轻轻,一直疾病缠身,这正是上天对陛下的警告。只有更改纪年,重定国号,改朝换代,才能让陛下延年益寿,早育皇子。”<a id="ch31-back" href="#ch31">(31)</a>
刘欣被说服了。很快,汉帝国的百姓就看到了这样一份诏书:汉朝建国二百余年,气数已尽。皇天庇佑,又给了我们刘氏一次再受天命的机会。朕无德无能,岂敢抗拒!现在宣布改元更号。建平二年改做太初元年,朕自此成为“陈圣刘太平皇帝”。<a id="ch32-back" href="#ch32">(32)</a>
第一条,建立明堂,重塑礼制,以约束贵族(尤其是诸侯王)。
第二条,建立太学,培养官僚。同时从民间选取贤良,为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开辟入仕通道,重塑汉帝国的统治基础。
第三条,推行天人感应,塑造汉帝国的合法性。
第四条,限制豪绅占田,节制土地兼并。
第五条,以“新儒学”解释儒家经典,以儒家经典统一思想,建立官方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