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秦制两千年 > 第十一章 另一个造极之宋

第十一章 另一个造极之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中央禁军存在的问题,地方厢兵全有。厢兵的本质是挑选禁军剩下的和从禁军中退下来养老的,战斗力更逊一筹。宋仁宗时期,朝廷财政吃紧,于是下令让地方官府从厢兵中调人去做“役人”,这个口子一开,厢兵就更不成样子了。他们被地方官府或调去做买卖,或调去砍树、烧炭,或调去从事纺织,或调去吹奏乐器。以至于苏舜钦上奏说,厢兵“终日嬉游市间”,以刺绣、绘画为业,实在与军队完全挂靠不上。类似的情况到了南宋也没有改观,兵部侍郎李邴曾愤然对宋高宗说,厢兵在给人抬轿子、玩杂耍、跑腿,“所谓厢军者,臣不知其所谓也”,所谓的厢军,臣实在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a id="ch19-back" href="#ch19">(19)</a>

厢军变成了这副模样,于是就有了《东都事略》里记载的“宋江起为盗,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转掠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a id="ch20-back" href="#ch20">(20)</a>,也有了后来的金军长驱直入,直抵汴京。

前代那些造反作乱的人都是无业游民。宋太祖平定天下后,吸取了前代的教训,将全国的无业游民都招募到军队之中,用军队的组织和纪律来约束他们,给他们提供优厚的俸禄,让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然后以奖惩和等级制度将他们困住。如此,无业游民不仅不敢为非作歹,且可以利用他们去保护(也可以换个词,叫控制)良民,于是天下太平,再无百姓起来反叛。这实在是亘古未有的大智慧。

也就是说,以军队吸纳无业游民与地痞流氓是北宋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对赵匡胤而言,除了抵御外敌,军队还承载着吸纳社会上的无业游民、消化国家内部不安定分子的意义。北宋军队这一对内职责的重要性绝不弱于抵御外敌,甚至犹有过之。

在宋太宗时代,将民间“与人为害者”全部招募到军队中,以实现“乡闾静谧”,是朝中大臣奏疏中称赞的治国良策。<a id="ch11-back" href="#ch11">(11)</a>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曾批评道:“募兵皆天下落魄无赖之人”,“募兵多浮浪不顾死亡之人”<a id="ch12-back" href="#ch12">(12)</a>——朝廷招兵的重点是吸纳那些无法无天的流氓无赖。他建议宋神宗以“良农”为兵,却也不主张废弃对流氓无赖的招募,理由是将流氓无赖弄到军队当中,可以“令壮士有所羁属,亦所以弭难也”,将他们约束起来也是消弭不稳定因素的好办法,即“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a id="ch13-back" href="#ch13">(13)</a>。

宋末元初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里对北宋的这一国策有一段很准确的总结:“所谓愿应募者,非游手无藉之徒,则负罪亡命之辈耳,良民不为兵也。”意思是:北宋军队招募来的兵员全是些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和亡命之徒,鲜少有良民。<a id="ch14-back" href="#ch14">(14)</a>马端临还提到,武人在北宋是受到歧视的,“老兵”在当时是非常难听的骂人话。以军队吸纳无业游民与地痞流氓的基本国策直接导致北宋军人素质集体低下,也进而导致了武官在政治集团中备受文官的歧视。

北宋的中央禁军与地方厢军即是在这样一项基本国策下迅速膨胀起来的。每有饥荒、水灾之类的变故,当局就会募兵,从灾民中招募那些破产的青壮年流民入伍,以免他们成为社会上的隐患,且以招募数量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指标。建国之初,宋军数量只有40万上下,至宋仁宗时,已有120万之多,用时人蔡襄的话说,这是自五代往上直到秦汉从未有过的规模,可以说是“祖宗以来无有也”<a id="ch15-back" href="#ch15">(15)</a>。也唯有这种规模,才能实现“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的治国理想。

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a id="ch1-back" href="#ch1">(1)</a>王国维也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a id="ch2-back" href="#ch2">(2)</a>宋史专家邓广铭则有论断称,就中国古代史而言,“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a id="ch3-back" href="#ch3">(3)</a>。

上述赞誉只是两宋历史的一重面相,主要有赖于科举塑造的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在经济和政治地位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待。优待既包括丰厚的俸禄,也包括不抑兼并带来的产业安全感,还包括“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a id="ch4-back" href="#ch4">(4)</a>的祖训带来的政治安全感(两宋亦有文字狱)。

尽管如此,两宋也没能走出秦制时代,控制与汲取仍是两宋官府施政的核心考量。而且,两宋的控制与汲取不但强度更大,还有一些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特色。

那是另一重面相的造极之宋。

<a id="sec001"></a>一、赵匡胤的“百代之利”

与之相配套的是优厚的待遇。宋太祖时期,一名禁军士兵的年俸大约是17贯,一名厢兵大约是10贯。这笔钱足够维持一户中等人家的全年温饱。到宋仁宗后期,禁军士兵的年俸上调至50贯,厢兵的年俸上调至30贯,以至于宰相富弼说朝廷的财政收入“十中八九赡军”,即绝大多数都用来供养军队了。到了宋徽宗时期,禁军士兵的年俸上调至60贯,厢兵的年俸上调至36贯。

庞大的规模与优厚的待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北宋王朝的内部不安定因素,一个可能的证据就是北宋民变的密度与强度要小于其他朝代,但它毁掉的是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取决于:1.军人的身体素质。2.军人所受的拼杀训练、战阵训练。3.武器的数量与质量。4.军队的纪律性。5.军队长官的战略判断与临场指挥。

北宋禁军专门拣选精壮之人,且与地方厢兵之间有升降流动,厢兵里的精壮者可以升入禁军,禁军里身体垮掉的要降为厢兵。身体素质方面,北宋的士兵总体上不会有太大问题(当然也免不了有弄虚作假)。北宋以超过七成的财政收入供养军队,武器的数量与质量也不会与外敌有太大的差距(马匹除外)。北宋享国160余年,在这个时间跨度里观察,也不能说所有的军事长官都不合格。因此,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军队的训练状况与纪律性。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指望游民在军营中好好训练,在战场上令行禁止,乃至奋不顾身,古往今来,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北宋朝廷其实也很清楚这一点。宋仁宗时,御史吕景初上奏请求停止“养兵”,停止往军队里招募游民,理由之一正是游民毫无战斗力,“战则先奔,致勇者亦相牵以败”<a id="ch16-back" href="#ch16">(16)</a>,游民上了战场无视军令,拔腿就逃,连带着把军中的勇士也坑了。石介也说,军中的游民士兵拿着丰厚的俸禄,“或老卧京师,或饱食塞下,或逸处郡邑,或散居邮亭,未尝荷一戈也”<a id="ch17-back" href="#ch17">(17)</a>,算不得正经的士兵。

宋神宗时期,大臣张方平建议朝廷实施军垦制度,引起诸多的反对意见。最有力的一条意见就是游民无组织、无纪律、无法屯垦。反对者说:唐代以前,士兵与农民一体,士兵本就是从田间征召上去的,所以不难让他们从事农耕。然而,“今之军士,皆市井桀猾,去本游惰之民,至于无所容然后入军籍”,意思是当今的士兵全是些在社会上为非作歹、没有出路的流氓无赖,早就骄纵惯了,平时军官也不敢强迫他们做不愿做的事。“是可使之寒耕暑耘者乎”,要他们老老实实去种地,太不现实了。<a id="ch18-back" href="#ch18">(18)</a>

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是当时朝野公认的一个事实。司马光对宋仁宗说过,宋朝最大的隐患就是“士卒不精”<a id="ch5-back" href="#ch5">(5)</a>;欧阳修说宋朝养了七八十万禁军,却“不得七八万人之用”<a id="ch6-back" href="#ch6">(6)</a>,可用的士兵不足十分之一;《宋史》卷一百八十七《兵一·禁军上》说,宋仁宗时,西部边境有战事,从京城派了禁军过去,结果却是“大率不能辛苦,而摧锋陷阵非其所长”<a id="ch7-back" href="#ch7">(7)</a>。后来招募的新部队虽命名为“万胜军”,结果却是“痿”名远扬,在党项军中传为笑柄。倒是名将狄青曾利用这一点,拿了“万胜军”的旗帜来给自己麾下的精兵做伪装,成功欺骗过党项军。<a id="ch8-back" href="#ch8">(8)</a>

至于北宋军队为何战斗力如此低下,常见的解释是宋代以“重文轻武”为国策,推行更戍法(频繁调动军队主帅),导致军中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这种解释有它的道理,但仍显不足。毕竟,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统一王朝都重文轻武,即以文职官僚为统治基础的主体,也都致力于用与更戍法类似的方式来防范军队的私人化。也就是说,除了重文轻武、更戍法等常规因素之外,应该还有其他的特殊因素在起作用,使得规模远超前代的北宋军队在战绩上反不如前代。

这个特殊因素也是影响北宋军队战斗力的核心因素,即北宋王朝对军队的定性,见于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等“二三大臣”之间的一次谈话。众人讨论的主题是怎么做才有“百代之利”,也就是如何才能让王朝延续千秋万代。赵匡胤给出的答案是:“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a id="ch9-back" href="#ch9">(9)</a>意思是:唯有养兵可以让王朝延续千秋万代。遇上大灾之年,只会有造反的百姓,不会有造反的士兵;太平年岁出了变故,只会有造反的士兵,不会有造反的百姓。

赵匡胤的几句话意思有点模糊。宋神宗后来有一段解释,有助于准确把握赵匡胤的思路。宋神宗说:

前世为乱者,皆无赖不逞之人。艺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以为兵,连营以居之,什伍相制,节以军法,厚禄其长,使自爱重,付以生杀,寓威于阶级之间,使不得动。无赖不逞之人既而为兵,有以制之,无敢为非,因取其力以卫养良民,各安田里,所以太平之业定而无叛民,自古未有及者。<a id="ch10-back" href="#ch10">(10)</a>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