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游荡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得在这里过日子,对这山野,连我都不会太感兴趣的。想想看:一大早就从富蕴县(游客差不多全是富蕴县的)坐车过来,石头路颠得跟筛豆子似的,筛到地方太阳也快落山了。顾不上找吃的就得抓紧时间扛着相机拍黄昏,拍牛拍羊拍骆驼。在夜色降临之前,得赶紧住进五块钱的招待所平躺着不动。好不容易缓过精神,还得赶紧就着蜡烛打扑克牌。并且不能打太晚,第二天还要早起拍日出。拍完日出就得抓紧时间往回赶。回去的路上又得筛一整天!
突然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像做梦一样,总是像做梦一样。尤其在这些华美的陌生之处,看着陌生人的华美眼睛——因看多了永恒不变的美景而温柔又坚定,安静又热烈的眼睛。无论多么粗糙的面孔,多么苍老的容颜,都不能模糊这眼睛的光彩。
但是由于没有手机信号,大部分游客对这里深感失望。
还有手执马鞭,从远处牵着马缓缓走来的妇人,肩披白色的大方巾,身材高挑,穿长长的裙子……她是最沧桑的,也是最宁静、最优雅的。她侧身坐到我旁边,抬起下巴,恭谦又矝持。对于我这样整天东游西荡、不知所终的人来说,她是最遥远的等待。
这些年,除了牧人、伐木工人和生意人外,游客们也悄然而至。作为深山的最繁华之处,号称“小香港”的耶克阿恰,旅游服务立刻跟上,至少有五顶毡房挂出了“招待所”的牌子。住宿者每人每天五块钱,并提供一顿早餐。有一家特黑心,竟然收八块钱。
来到吾塞半个月后,基本了解了周遭环境。虽不曾一一拜访,但最近几家邻居的具体方位和家庭情况也稍有了解。我出去散步,每当行至一最高处,站在那里遥望,远远的毡房和木屋像钉子一样静静地钉在群山间,炊烟细细上升。遥想一番那里的生活,立刻感觉不是身处山巅之上,而是遥远孤独的行星之上。
一次半路上躲雨时,竟撞进了刚搬到山脚下的卡西姐夫家——也没搞清具体哪一门的姐夫,总之是个很亲切的年轻男孩,之前在弹唱会上见过一面——结果正赶上他家宰羊,煮得满室肉香。女主人在擀面条片,满屋子的客人都在等待,躺得横七竖八。
夏天是繁忙的季节,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被分配了固定的工作,离开一个人都会引起日常生活的混乱。因此从早到晚无所事事地到处游荡是不可能的,只有干完所有活后才可以去附近林间散步,且黄昏之前一定得赶回家。但总的来说,大部分散步还算从容悠长。
卡西的姐夫有一个不足一岁的小女婴,雪白、娇柔。刚睡醒,爸爸把她抱出摇篮,为她穿衣服。一看就知道爸爸不常干这活,笨得要死,把小婴儿颠来倒去,左塞右塞,怎么也塞不进衣服里。小婴儿似乎也习惯了,无论被折腾成什么样都不吭声。当爸爸给小婴儿扣倒穿衣的扣子时,她出其不意地捡起小鞋子,捧到嘴边啃起来……等终于穿好衣服,宝宝累坏了,爸爸更是累坏了,他把孩子往花毡上一放,跑到远远的角落躺直了开始休息。孩子孤零零坐在花毡中央,左顾右盼,颇为茫然。
总之,和游客比起来,我底气十足。但比起牧人,我又是个彻头彻脑的走马观花者。我这算什么啊,没法解释的,莫名其妙的一个人……
还有吾塞那块白色大石头,高二十多米,方方正正地耸立在山脚,远远望去像个石头门。每当看到这块白石头,就知道快到家了,石头后面藏着回家的路。它是我的石头,也是孩子们的石头,在孩子们广阔的童年里巨大而深藏不露。有好几次,靠近它时,看到孩子们在石头最上端闪动着鲜艳的衣服,锐利地尖叫不止,好像看到了孩子们长大后一一离去的寂静。这石头也是一场等待,最固执的等待。
从阿拉善到桥头的这条石头路把外界和山野连接起来,而遍布山野的无数条纤窄山道又将每一顶毡房和石头路连接了起来。因此,深藏在山野中的每一顶毡房其实都是被稳稳当当地系在现实世界之中的。
山里的雨一般下几分钟就停了,可那场雨足足下了一个小时,于是在他家一直等到肉出锅了才离开。真想吃了再走啊,虽然姐夫一家也盛情挽留,但实在不好意思。
总之,我不是一个过路者。相比之下,我与山野的缘分更深一些。眼下这个世界因为与我的生活有关而使我心有凭恃。这石头路上上下下的每一个角落,也因我时常穿梭、耽留而令我深感亲切、踏实。当我骑着马走在石头路上,迎面遇到的游人羡慕地打听:“多少钱租的?”我说:“自己家的。”口气淡然,却无疑给他当头一棒。
还有几次漫长的行走,远远偏离吾塞和石头路,去往完完全全的陌生之处。那些永无止境的上坡路,连绵的森林,广阔的天空……然后突然降临的小木屋,屋前绿草地上的红桌子——多么巨大的一场等待!
至于为什么就玩两天?因为双休日就两天……好不容易两天假期,却花钱出来挨筛。
绕过红桌子走进木屋,炊台一角挂着锅盖大小的干奶疙瘩,似曾相识。又看到圆木垒砌的墙壁上历历排列的宽大缝隙,这墙壁挡住了一切,但又什么也不能挡住。四面林海苍茫,床榻静静停在木屋一角,铺着浓墨重彩的花毡。如此孤独的等待……站在木屋里,既陶醉,又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