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佛陀与孔子
富于仁爱之心的孔子试图要拯救自己的人民于水火之中。作为一个天性平和的人,他不相信使用暴力,他也不赞成以一大堆法律约束人民的治国方式。他知道,唯一的拯救之道在于改变世道人心。于是,孔子开始着手这件看似毫无希望的工作,努力改善自己聚居在东亚平原上数百万同胞的性格。中国人对宗教向来没有太大热情。他们像许多原始人一样相信鬼怪神灵。但他们没有先知,也不承认“天启真理”的存在。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道德领袖中,孔子大概是唯—一个没有看见过“幻象”,没有宣称过自己是神的使者,没有时不时声称自己听到从上天传来的声音的人。他仅仅是一个通达理性、仁爱为怀的普通人,宁愿一个人孤独地漫游,用自己忠实的笛子吹出悠远的曲调。他不强求别人的承认。他从未要求过任何人追随他或是崇拜他。他使我们联想起古希腊的智者,特别是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这些人同样相信不求回报的正直生活与正当思考,他们追求的是灵魂的平静和良心的安宁。
当天晚上,当悉达多回到家时,迎接他的是阵阵悦耳的音乐。原来在他出门期间,他的妻子为他产下了一名男孩。人们欢天喜地,因为王位又有了继承者。他们敲响了许多面鼓,庆祝这一重大的喜事。可悉达多心头沉重,无法分享他们的喜悦。生命的幕布已经在他面前升起了,让他领略到人类生存的种种痛苦与恐惧。死亡与磨难的景象像梦魇一样追逐他,缠绕他,挥之不去。
孔子是一位非常宽容的人。他曾主动去拜访另一位伟大的道德领袖老子。老子是被称为“道教”的哲学体系的创始人,其教义有些像早期中国版的基督教“金律”。孔子对任何人都不怀仇恨之心,他教给人们温文有度的至高美德。根据孔子的训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是从不允许自己被任何事情激怒的,他应当承受命运的磨难而不怨天尤人。因为真正有智慧的哲人都明白,不管发生了任何事情,它们最终都会以某种方式,变得有益于人。
悉达多经常观察这些孤独的流浪者,看见他们远离城市与乡村的喧嚣去寻找真理,决意以他们为榜样。他脱下随身穿戴的珠宝,连同一封离别信一起,让一直忠实跟随他的查纳转交给家人。然后,这位王子一个随从都不带,孤身移居沙漠。
在印度人的神话里面,婆罗西摩是所有生命的创造者,是生与死的至高统治者。他是完美的最高典范,受到众多印度人的崇拜。因此,效仿婆罗西摩,弃绝对财富和权势的种种欲望,便被许多人视为生活的崇高目的。他们觉得,圣洁的思想比圣洁的行为更加重要。许多人为此走进荒漠,以树叶为食,饿其体肤,通过冥想婆罗西摩的光辉、智慧、善良、仁慈来滋养灵魂。
不久,他圣洁行为的名声便在山区传播开来。有5个年轻人前来拜访他,请求聆听他智慧的言辞。悉达多答应作他们的老师,条件是要他们效仿他的榜样。5个年轻人答应了,悉达多便领他们到自己修行的山区。他在温迪亚山脉的孤独山峰间,花了6年时间将自己掌握的智慧对学生们倾囊相授。不过,当这段修行生活接近尾声之时,他仍感觉自己离完美的境界相差甚远。他所远离的世界依然在诱惑着他,动摇他的修行意志。于是,悉达多让学生们离开他,独自一人坐在一棵菩提树的树根旁,禁食49个昼夜,沉思冥想。他的苦修最终获得了回报。到第50天的黄昏降临时,婆罗西摩亲自向他忠实的仆人显灵。从那一时刻开始,悉达多便被尊为“佛陀”,即前来人世将人们从不幸的必死生命中解救出来的“大彻大悟者”。
因此,印度人口中的大部分人都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由于此生给他们的欢乐少的可怜,他们必然会寻找别的途径去脱离苦海。很多人都通过冥想来世的欢乐来求取些微的安慰。
在其生命的最后45年里,佛陀一直在恒河附近的山谷里度过,对人们宣讲他谦恭温顺待人的教诲。公元前488年,佛陀在经历了圆满的一生后去世。此时,他的教义已经在印度大地上广为流传,他本人也受到成百上千万人民的热爱。佛陀并不单单为某个阶级传道,他的信念是对所有人开放的,甚至最低等级的贱民也能宣称自己是佛陀的信徒。
甚至连人们信仰的宗教也有着等级之分。那些古老的印欧人,在其几千年的流浪生涯中,有过许多奇特的冒险经历。这些事迹被搜集成一本书,名为《吠陀经》。它所用的语言被称为梵文,与欧洲大陆的希腊语、拉丁语、俄语、德语及其他几十种语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三个高等的种姓被允许阅读这部圣书。但作为最低种姓的贱民们连了解其内容都属犯法。如果一个贵族或是僧侣胆敢教—个贱民阅读圣书,等待他的将是严厉的惩罚。
当然,这些教义让贵族、祭司和商人们大为不满。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摧毁这个承认众生平等且许诺给人们一个更幸福的来世生命(投胎转世)的宗教。一有机会,他们便鼓励印度人回归婆罗门教的古老教义,坚持禁食及折磨自己有罪的肉身。不过,佛教非但没被毁灭,反而流传更广了。“大彻大悟者”的信徒们慢慢越过喜马拉雅山,将佛教带进了中国。他们还渡过黄海,向日本人民宣讲佛陀的智慧。他们忠实地遵守其伟大导师的禁止其使用暴力的意愿,从不以暴制暴。到今天,信仰佛教的人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其人数甚至超过了基督徒和穆斯林的总和。
当悉达多在人民中间流浪多年的时候,印度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印度人的祖先、印度的土著居民,他们在多年前就被好战的雅利安人(我们的远房表兄)轻而易举地征服。从此,雅利安人成为了几千万性格温和、身材瘦小的棕色居民的统治者和主人。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将人口划分为不同等级,并逐步将一套严厉而僵硬的“种姓”制度强加到土著居民的身上。雅利安征服者的子孙属于最高的“种姓”,即武士和贵族阶层。其次是祭司阶层。再往下是农民和商人阶层。而原先的土著居民被划为“贱民”,成为了一个被鄙视被轻贱的奴隶阶层,永远不能指望进入更高的阶级。
至于中国的古老智者孔子,他的故事要相对简单一些。孔子生于公元前550年。在动荡的社会氛围中,他却度过了宁静、恬淡、富于尊严的一生。当时的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人们成为盗贼和封建主随意摆布的牺牲品。他们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随意劫掠、偷盗、谋杀,将中国富饶的北方平原和中部地区变成了饥荒遍野的荒原。
那天晚上,月明如镜,月色如水。悉达多半夜醒来,开始思考许许多多的事情。在为生存的迷团找到一个解救之道以前,他再也不可能快乐起来。他决定远离自己热爱的亲人,去寻找答案。于是,他悄悄来到妻子的卧房,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妻子和儿子。随后,他叫醒忠实的仆人查纳,让他跟自己一道出走。两个男人一起走进黑夜之中,一个是为了求得灵魂的平静,一个是要忠心侍奉自己热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