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县城意识 > 县城意识

县城意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很难说。”

“土头土脑是吧?”

“不是!”

“是表情?”

那个老李就说:“操,简直是资产阶级呀。”

两个嘴角都朝下撇着永远骄傲自满似的老张说:“可不咋的,简直是丢她爹娘的老脸啊,不知是谁家的闺女,潮一样!”

王局长说:“你这两个同志,跟不上形势呢!”

老李说:“我要有这么个闺女,不毁她个婊子儿的来!”

二、衣服的扣子都系看,自行车大梁缠着,小精明,重视级别和录音,天气预报不准骂广播站

一、重视铅字,讲究三六九,时兴温锅,可以养鸡,给丈母娘过生日可以请假,小日子过起来

不瞒您说,咱一个小小的连职干部,一九八一年底从部队转业的时候,顺顺当当地就连同老婆孩子一起转到了县城,当了广播局的编辑部主任,而且人还没去就有独门独院的三间小平房在等着,应该说够可以的了吧?你知道我们沂蒙山有五大特产不是?叫苹果山楂和黄烟,复员军人加蚕茧,这五样东西各自的产量都是全省第一名。山区的工业又不多,公家单位就那些,数量占全省第一的复员军人年年往这拥,安排起来有多难那还不明摆着?在这种形势下,咱一没有背景,二没有靠山,所有的直系和旁系亲属中连一个脱产或不脱产的干部也没有,也不能联系紧俏物资什么的,凭嘛?说出来您可能不信,就凭着咱有两本儿厚厚的剪报。那两本儿剪报当然都是本人发表过的新闻和文学作品。我料定这些铅字的东西在我们沂蒙山区的小县城里会格外吃香。果然,人事局长牛满山看了就很惊讶:说是:“好家伙,这么多呀!全是你写的?操,报道组和广播站的那些东西,一个个的看着跟笔杆子样的,其实没多少道道儿啊,他们发表的材料全加起来也不如你的一半儿多,还有小说呢?怎么写的来!”

这么的,咱就当了广播局的编辑部主任,我老婆则随我到广播局当了会计,很痛快。

那么,当初我是怎么想起要积攒那些玩意儿的呢?说来话长,简而言之是高中时候受了我语文老师的启发。他就有一本儿那玩意儿。里面总共贴了五六首署着他名字的四行一首的那种诗,每首诗的下面都标着哪年哪月哪日发表于何种报刊,还标着得了多少稿费。那时候我觉得稿费比一般的人民币好听值钱有意义,就对他崇拜得要命。即使后来的“文革”中他因为那本儿剪报多了些罪状多挨了些拳脚,也丝毫没影响我萌发将来也要有一本儿那玩意儿的念头儿。因此上,我参了军搞了新闻报道工作之后,就特别注意向能变成铅字的报刊投稿,而从不向只能变成声音不能文字保存的电台投稿,嗯。

广播站在县城中心一座小山的阳面,五六排平房依次比邻,拾级而上,最后一排是办公室、机房、播音室,其余的就都是单身宿舍和隔成了小院儿的家属区。局长王砚耕五十来岁,个子不高,面皮很黑,一身农民打扮。我去报到的时候,他说是:“已经接到你要来的正式通知了,是我主动到人事局要求的,那个报道组有什么好,不是正式的新闻单位,干巴巴的什么福利也没有,还没房子,咱们广播站才是县一级唯一的新闻单位,文件上是这么说的,这可不是随便就能定的,不去报道组没意见吧?”完了,就让我“好好在家过个团圆年,局里要求是正月初六上班,你初九来吧,初九是个好日子,‘三六九,往外走’嘛,嗯,到时候连家也一块儿搬过来,别弄得三三两两的,上了班之后再今天调老婆明天搬家的,半年安不下心。去看看房子吧?就是还没刷,春节之后一上班我就安排人给你刷,顺便把顶棚也扎上,你转业回来是有五百块钱安家费的,操它的,人争来了,宣传部把安家费给扣下了。”

有一年我到北京的某家刊物改稿子,一位从未跟我见过面的编辑到车站接我。我出得站来,正捉摸着有没有写着我名字的牌子什么的,那位编辑就站到了我的面前:“您是老刘同志吧?”

我说:“是老刘不假,你怎么知道?”

那编辑笑笑:“一看就知道你是小县城来的!”

沂蒙山方言,傻,少个心眼的意思。

“你怎么一看就知道的呢?”

我老婆当时在离县城四十来里地的一个军工厂工作,我在她那里过完了年,办完了有关她调动的一系列手续和关系,正愁着怎么把家也一块儿搬过去,不想初九这天一大早,广播局的车就来了,上边儿还有五六个小伙子,是专门来帮我搬家的。连同我老婆厂里的人,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装好了。待车开到广播局,所有的职工和家属就都在院子里等着,有人还在即将成为我家的小院儿门口放了一串鞭。王局长亲自指挥着人卸车搬家具,同样三下五除二地一会儿就安顿好了。完了他掏出烟卷儿给大伙儿散,说是:“干得还怪快哩,抽支烟!”像给他家干活似的。我老婆瞪我一眼,见我没反应,就气势汹汹地走到我跟前悄声说是:“你的烟呢?这个也不懂?你们当兵的就是不懂个礼貌性儿!”我赶忙掏出烟来散,王局长说我爱人:“这么厉害干嘛呀!抽谁的不一样啊,自家人哪有这么多讲究!”

待我一切收拾停当,准备第二天上班的时候,王局长领着全局的职工来给我温锅。职工不多,十来个,我知道我家乡的农村是兴温锅的,却不想县城里也温。他们各自一瓶酒二斤肉地来到你门上,甚至不要你动手,只是用一下你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一桌实实在在的酒席就出来了。王局长代表全局职工向我表示热烈之欢迎,他说是:“别说话了,都别说了,今天到的还怪全哩,噢,郝局长没来,他请了假给他丈母娘做生日去了,老马、小梅和小贤也没来,她们是女的,不喝酒,让我代表了,老李,不让你说话嘛你还说,小孩儿一样,年纪也不小了,这么的吧,所有的意思都在这里边儿了,老规矩,干完两杯再发言!”

喝起酒来的时候,王局长断断续续地说了三件事:一是县城这地方不要买冰箱,冰箱没用,来了客人现去买菜也来得及,肉还是新鲜的;电视得买,噢,你有了哇,赶明儿换个彩电,咱这里买彩电有个优越条件,坏了甭求人,咱自己就能修,哎,老李,把电视打开,听听新闻联播;鸡得喂,吃个鸡蛋啦,来了客人杀它一只啦,方便。二是广播站是个出人才出干部的地方,县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副部长、农工部部长就都是广播站出去的。但真正懂业务的不多,他们充其量只会写个总结材料什么的,什么通讯啦消息啦,严格地讲都还没真正入门儿。你来了就好了,你发表的好多东西我都看过,你大姐我也认识,她当农业社社长的时候我还去采访过她,你的小名我也知道,我只是不说,嗯。三是两个万岁的问题,无线广播万岁,有线广播也万岁。有人说有线广播没前途,不对,嗯!日本工业这么发达,还不照样发展有线广播?

这锅一温、酒一喝,我心里就热乎乎的。我在部队十五年,长期两地生活,始终有种断梗飘萍般的感觉,早就渴望有个固定的家,从此不再东悠西荡。此时确实就有了宾至如归温暖如春的感觉,我有了一个真正的家了,我知道在县城这地方怎么买粮买煤买菜了,还可以养鸡什么的。我决心重打锣鼓另开戏,小日子从此就这么过起来。

电视上一个女人拿着话筒在扭来扭去地唱流行歌曲,闭着眼,还大喘气。王局长说:“这种话筒不孬,五百块钱下不来”!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