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削有罪之藩
朝臣不能提,武将不能提,勋贵也不能提。
思前想后,崇祯找到了一个合适人选。
回信是稳定这些人情绪,防止他们继续使坏作乱。
记名字是为了杀人。
那个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名字,字迹清晰整整齐齐。
把本子上的人都杀了可能有冤枉的,但是隔一个杀一个肯定有漏网之鱼。
崇祯做的第二件事是物色提出藩王宗禄改革的人选。
这充分体现了重要的会议人不多,人多的会议不重要。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崇祯只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处理南京送来的无数题本。
这些题本大多都是弹劾李邦华的,指责他独断专行,草菅人命,大不敬,贪墨公费等等各种罪行。
少部分题本来自地方官员,大部分题本出自御史之手。
政策虽然制定好了,但是需要有人提出来。
谁提出来比较合适呢?
朝臣都不愿意趟这趟浑水。
崇祯也不想让他们打头阵。
毕竟这些朝臣都是他好不容易选出来的能臣志士,一旦政策执行不畅引起反噬,提出来的人会被第一个问罪。
大明有律,言官不会因言获罪。
所以言官便成了南方朝廷官员的枪!
崇祯并没有不理会,而是认认真真地把所有题本都写了回信。
意思大概是朕知道了,李邦华身为钦差手握重权,不便轻举妄动,等他回北京后再说。
同时他将所有弹劾人的名字全都记在一个小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