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兴亡三百年(第二卷) > 单枪匹马离间可汗大军

单枪匹马离间可汗大军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首先当然是感到欣慰,因为穷凶极恶的突厥人终于走了,京师长安总算化险为夷了。但是除了欣慰外,李渊肯定也会感到更深的无奈和不安,因为秦王头上的光环更加璀璨了,他对太子的威胁当然也就更大了。

然而,李渊又能怎么办呢?

除了尽其所能对秦王进行制约和防范之外,老皇帝还能做什么呢?毕竟秦王是帝国独一无二的军事王牌,如今边患频仍,只要突厥人的威胁一日不除,秦王就一日不可或缺。虽然李唐王朝并不缺将才,可问题是把兵权交给任何一个异姓将领,李渊都会一百个不放心。退一步说,即便秦王不是帝国的中流砥柱,他也是自己的儿子——掌心是肉,掌背也是肉。只要他没有公然做出夺嫡篡位的举动,李渊就只能苦心孤诣地保持现状,维持平衡。他一方面必须遵循“立嫡以长”的原则,始终维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防止李世民越过雷池;另一方面也要念在秦王长年征战、劳苦功高的分上,给予他应有的荣誉和地位,不赞成太子和齐王采取过激的手段对付他。

总而言之,李渊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把一碗水端平。

但是武德七年夏秋之交,我们却赫然发现,老皇帝手上的这碗水正在儿子们日渐升级的政治PK中剧烈颤动……

此后突厥退兵,这场有惊无险的五陇阪之战终于落下帷幕。李世民以他超乎寻常的胆识和谋略,演绎了一出经典的“孤胆英雄记”,不但兵不血刃地逼退突厥大军,而且成功地缔结了一个政治盟友,可以说在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中又增添了精彩绝伦的一笔。

也许正因为李世民的表现太过精彩了,所以历来很多人认为五陇阪之战精彩得有些过头。除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外,似乎还有严重低估突厥人智商的嫌疑。对此胡如雷先生也曾提出如下疑问:首先,突厥倾国而来,意在一决,怎么会以优势兵力而慑于世民的诱说,竟轻易讲和退兵呢?世民的个人作用似乎夸大得太不近情理了。其次,世民施反间计是肯定的,但内容究竟是什么呢?最后,世民对待两可汗的态度有显著差别,可以概括为拉突利打颉利,采取这样的策略有什么根据和条件呢?

对此,胡如雷先生以陈寅恪先生的考证为依据,证实“大约在克长安前,世民曾遵突厥风俗,与突利可汗约为‘香火兄弟’(这可能只是一次非正式的口头约定)”。因此,李世民在五陇阪不战而胜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他在突厥上层中实行分化政策的反映,正因为世民在过去早已在二可汗中预布了棋子,才能在这次事件中收‘叔侄内离’之效,取得戏剧性的结果。”(胡如雷《李世民传》)

至于李世民派密使向突利施行反间计的具体内容,史书没有记载,胡如雷先生也没有提出他的看法,但是我们站在突利小可汗的立场上,完全可以推测出李世民向他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据《旧唐书·突厥传》,突利可汗在“幽州以北”统领着数十个小部落,但由于“征税无度”,导致“诸部多怨之”。由此可见,作为颉利长兄始毕可汗的嫡子,突利不但因年龄关系未能继承大可汗的宝座,而且现在连小可汗的位子也坐得不太稳当,日子显然并不好过。在此情况下,李世民很可能会向突利做出承诺:只要他与李唐交好,密切配合李唐对突厥的一切军事和外交行动,那么李世民就能保证作为突利的强力外援,尽可能维护他的利益,帮助他巩固地位,甚至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帮他夺回大可汗之位。

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倾覆。

为了自己的利益,突利可汗当然没有理由拒绝李世民。

不管李世民采用了什么手段,总之“五陇阪之战”确实是不战而胜了。

毫无疑问,五陇阪的精彩表现,使得李世民在那条通往权力顶峰的高空悬索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我们不知道,当秦王李世民再次凯旋时,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成会用一种什么样的眼神看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眼中那嫉妒和愤怒的火焰,一定燃烧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灼热。

而此刻的高祖李渊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