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大唐兴亡三百年(第二卷) > 日月照霜雪 征服高昌

日月照霜雪 征服高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这一年八月初八,彻底绝望的高昌国王麹智盛举城投降了唐军。侯君集随即兵分数路,把高昌境内的二十二座城池全部占领,俘获人口共计一万七千七百。

要从西域诸国进入河西走廊,本来有两条通道:一条是南道,也就是穿过白龙堆沙漠,途经楼兰国,抵达玉门关;另一条是北道,就是穿过高昌国境,经伊吾到玉门关。

早在唐朝出兵之前,高昌国内就已经悄悄流传着一首民谣。

其实他们所在不远——就在唐军的军营里。

但是光垂涎是没有用的,心动不如行动。

准确地说,是在唐军的俘虏营里。

位于高昌西南面的焉耆就对此垂涎不已。

尽管高昌很早就和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订立了攻守同盟,相约“有急相助”,然而,这种“相助”绝对是有条件的。如果是帮助高昌欺负伊吾、焉耆这些西域小国,顺便掳掠财帛子女,咄陆可汗的积极性当然很高,可要是碰上唐朝这样的巨无霸对手,咄陆可汗的态度马上就不一样了。

值得一提的是,唐军此役动用的这些攻城器械都是经过特殊改进的,不但打击力度超强,而且精确程度非常高,属于当时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的尖端武器。比如巢车,就是高昌人以前闻所未闻的东西。它的高度足有十丈,士兵躲在巢车中,足以“俯瞰城中”,“有行人及飞石所中,皆唱言之”。(《资治通鉴》卷一九五)

反正多修一条路,对唐朝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更何况是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又不要中央政府拨款,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李世民当即表示同意,并对焉耆善于搞活经济的思路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

也就是说,巢车并不是攻击型武器,而是一种“精确制导”武器,犹如今天的卫星定位系统和电子制导仪器。在它的指挥下,唐军的抛石机指哪打哪,一打一个准。如果准确命中目标,车顶上的“观察员”就向下面汇报战况;假如没有命中,下面的投石手就根据观察员的提示,改变打击的角度和力度,直到命中为止。

李世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

在唐军的这种致命打击之下,高昌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高昌的得天独厚令人羡慕,自然也就令人垂涎。

这一次,当侯君集的远征军刚刚抵达高昌国境,咄陆可汗就一溜烟跑了,“惧而西走千余里”(《资治通鉴》卷一九五),只留下一个亲王驻守可汗浮图城。没想到这个亲王比咄陆更怕死,咄陆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开门投降了唐军。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高昌几乎垄断了西域与中原之间所有的过境贸易,从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巨额利润。

事已至此,麹智盛还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自从楼兰古国神秘消失后,南道就被废弃了,于是高昌自然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独一无二的黄金通道,其重要性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取代。当初玄奘西行求法时就曾经在此滞留数月,差一点被麹文泰挽留而无法成行。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焉耆国王龙突骑支遣使到长安朝贡,“顺便”向唐太宗提出了请求——“开大碛路,以便行李”(《旧唐书·焉耆传》)。

眼看高昌城即将灭顶,麹智盛不住地向天祈祷,巴望着西突厥援军赶紧到来。

是的,焉耆要修路,要把当初废弃不用的那条碛路——楼兰古道重新修起来。

可是,西突厥的援军到底在哪里呢?

焉耆人很快就行动了,他们卷起袖子喊出了一句令高昌人振聋发聩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