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化及的摄政之路
大伙把脑袋别在裤腰上搞政变,到头来拥护的居然是这么一个既骄矜又无能的笨蛋,怎能不令众人齿冷心寒?
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秘书监袁充、右翊卫将军宇文协、千牛宇文晶、梁公萧钜等人,以及他们的儿子,都没能逃过这场灭顶之灾。
司马德戡第一个跳了起来。他埋怨当初主张拥护宇文化及的赵行枢:“我被你害惨了!当今要拨乱反正,必须依靠一个英明的领袖,可宇文化及昏庸愚昧,又被一大群小人包围着,大事必败无疑,你说该怎么办?”
清理完隋宗室,接下来就轮到杨广的那些心腹重臣了。
司马德戡之所以跳起来,其实也不完全是出于公心。
把杨广的六宫嫔妃都据为己有就不说了,龙舟队的一切排场都刻意模仿杨广也不说了,单就他在日常政务中的表现就足以让人大失所望。
这次所谓的政变消息当然也不会例外。
他每次进入大帐的时候,总是大大咧咧地面南而坐,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帝王。更令人愤怒的是,他架子虽然摆得很大,可百官凡有进奏,他却一概保持沉默,什么话也不说。
裴蕴说得没错,跟虞世基商量,不误事才怪。虞世基这几年来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替杨广屏蔽各种坏消息,所以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任何天大的坏消息到他这里都成了捕风捉影、危言耸听。
这样的沉默是代表睿智和深沉吗?
杨暕历来失宠于杨广,父子之间长期互相猜忌,所以政变爆发当晚,杨广就曾满腹狐疑地对萧皇后说:“莫非是阿孩(杨暕乳名)所为?”而当宇文化及派人诛杀杨暕时,杨暕并不知道父亲已被弑,居然以为来人是杨广所派,故央求说:“且慢杀我,我不会辜负国家!”来人一声冷笑,不由分说就把他拖到大街上砍了。杨暕至死还以为是父亲杨广对他下的毒手。
还有一层原因他没说,那就是宇文化及并不信任他。
其中死得最稀里糊涂的,可能就要属齐王杨暕了。
宇文化及总揽大权之后,封司马德戡为温国公,加光禄大夫,几天后又调任礼部尚书。表面上加官晋爵,极为尊崇,实际上是褫夺他的兵权。司马德戡大为不满,只好把所获的赏赐全都拿去贿赂宇文智及,通过他向宇文化及说情,好不容易才重新掌握了一点兵权——负责统领一万多人的后军。
当天,蜀王杨秀和他的七个儿子,齐王杨暕(杨广次子)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燕王杨倓,包括隋室的所有亲王和外戚,无论老幼,全部遭到屠杀。
政变前夕,江都县令张惠绍就已经探知有人即将谋反,立刻向御史大夫裴蕴做了禀报。裴蕴随即和张惠绍一起制订了一个紧急行动方案,决定矫诏逮捕宇文化及,然后入宫保护杨广。可当裴蕴把政变消息和他们的应变计划向内史侍郎虞世基报告时,虞世基却认为消息不可靠,把计划压了下来,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还没等裴蕴想出别的办法,政变就爆发了。裴蕴仰天长叹:“跟虞世基这种人商量,只能误大事啊!”
不。谁都很清楚,他这是胸无韬略,不敢决断。
不,其实他们中早已有人事先得到了密报。
每次下帐后,宇文化及都要马上召集唐奉义、张恺等一帮心腹,商量百官所奏议的事,等别人帮他出了主意,他才命人拟就相关诏书,拿去让杨浩签字。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政变发生的时候,他们都在干什么呢?这些人几乎都是玩了一辈子政治的老手和人精,难道关键时刻都成了瞎子和聋子?难道他们对这么大动静的一场政变事先真的毫不知情,以至最终束手就擒、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