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大家
据我观察,在所有牲畜中,牛的眼神最好。转场途中,深夜降临之后,马安静地磨着牙,嚼着夜草;羊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等待天亮;骆驼也静卧如山。只有牛,一只接一只开始鬼鬼祟祟地行动了。它们先靠近我们栖身的帐篷翻找食物,拱踢炉子,弄得四处窸窸窣窣。又渐渐地越走越远。到了凌晨三点,大家起身后,男人们拆临时帐篷,往骆驼身上绑包裹箱笼,加玛整理被褥和厨具,李娟则去赶牛……羊马骆驼都卧在原地不动,就它们走出半公里外了!
不知为何,小牛永远比大牛长得好看,不晓得好看在哪里。经过我仔细观察,原来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脸部的侧影——小牛的鼻梁是塌下去的,大牛是隆起的。至于为什么塌下去比隆起好看,就搞不清了。
但是长得漂亮又有什么用呢!小牛最可恶了,它们清楚我只有一个人,而它们有三个(我家两头小牛,新什别克家一头,平时一起放养)。于是一追赶,它们就往三个方向跑。每次追小牛,都累得我肝脏供血不足,肚子也饿得特别快,回家一定要大吃一顿……
虽然只是小牛,犯起犟来谁都莫可奈何。我双手攘着它的屁股推啊推啊,拼了命也只能推一两步远,累得够呛。居麻出馊主意:“你骑上去嘛,一骑上去它就听话了。”口吻极郑重,害我差点当真。
姜是老的辣,牛是老的贼。当我举起棍子追打时,大牛会先瞟一眼我的棍子,根据其粗细来判断是否需要反抗。而小牛不管三七二二十一,梗着脖子斗争到底,并且无论输赢都统统当成是自己的胜利。气死我了。
牛、羊、骆驼、马——大家都只是吃草而已。放牧似乎也是极简单的事,早上把大家赶出去,晚上再赶回来就可以了……若真这么想就傻了。世上哪有不带智慧和精细规则的生产方式呢?除非从小就生活在牧人的家庭,否则要掌握好这门技术实在太难了。就算大学开设了这样的专业,读上四年书也是没有用的。再往下读研读博,还是没有用。
我问居麻:“为什么每天都要赶骆驼回家,牛却不用赶?是不是牛知道回家的路,骆驼不知道?”
居麻说:“它咋不知道!它不回来嘛,是那个,草多得很嘛,又不怕冷。”
这个解释令我很费了些心思。为什么草多了就不回家了?难道草少了就回家了?草少了应该更加努力地四处寻找才对啊。还有,那个“不怕冷”又是怎么回事?这荒野四下里不都一样冷吗?
在牲畜里,最怕冷的是牛和山羊,然后是马。但牛和山羊都住着有顶的圈棚,就马露天过夜。
后来发现,追牛时,不能对直了猛追,那样只会把它越追越远。要讲究策略——先若无其事地往另一个方向走,让它慢慢放松警惕。等走到足够远的地方再慢慢绕着圈子走回来,一直绕到它的正前方——这时候才追!
然而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我费尽千辛万苦把它们赶到东面沙梁后的荒野深处,再转身回家。等我到家了,它们也到家了……只好重新再赶。
问居麻:“为啥马没有房子?”
答曰:“因为马没有肚子。”
……这个,更费思量……
不过,这些问题很快就弄清楚了。前者是说骆驼贪吃,一出去就不想回家。虽然穿有抗寒的毡衣,不怕在荒野中过夜,但万一衣服在外面挂坏了或挂没了,不及时回家修补的话,会给冻坏的。
后者是说马没有胃部,是个直肠子,消化得快,所以不能关起来,必须得由得它不停地吃,不停地拉。怪不得有句话是“马无夜草不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