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人类群星闪耀时 > 11 壮志未酬

11 壮志未酬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a id="note_15" href="#noteBack_15">[15]</a> 哈康国王,这里指哈康七世,第一任挪威国王,在位时间1905—1957年。

历史瞬间

<a id="note_10" href="#noteBack_10">[10]</a> 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之妻。

1913年6月,远征队退守大本营的其余队员重返英国,他们的科学成就获得了很多关注。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日不落帝国内部因为自身势力的日益衰落而不断有追求往日荣光的民族主义呼声出现,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斯科特的队伍就被尊奉为民族英雄。尤其是领队劳伦斯·奥兹,他为了不拖累其他三位同伴,主动求死,他在离开帐篷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成为传奇:“我想出去走走,可能要在外面待一会儿。”(I am just going outside and may be some time.)在英国,这样一句深具绅士精神的话语,足以让人不朽。而曾参加此次远征的另一位极地探险家艾普斯雷·薛瑞-葛拉德(Apsley CherryGarrard)在1922年出版了《世界最险恶之旅》(The Worst Journey in the World)对此次探险做了详尽的描述,乃是极地探险文学的经典名著。斯科特队伍的悲剧从此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甚至让阿蒙森的胜利都显得黯然失色。

<a id="note_11" href="#noteBack_11">[11]</a> 诺亚方舟,《圣经·创世记》中的一个故事提到的一艘大船,载着诺亚和他的家人,以及各种路上生物躲避了一场上帝制造的大洪水灾难。

有两支队伍分别在挪威人阿蒙森与英国人斯科特<a id="noteBack_1" href="#note_1">[1]</a>的带领下几乎同时展开了争夺。最终,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率先到达了南极点。而英国的5人队伍最终于1912年1月16日到达,成为第二支征服南极点的队伍。不过,这也严重挫伤了英国探险队员的士气。在归途中,由于供给不足,在饥寒交迫中,5名队员相继不幸罹难。斯科特本人最后一个去世,那一天是1912年3月29日。搜寻队最终在1912年11月12日发现了斯科特、鲍尔斯与威尔逊的遗体。人们用帐篷覆盖了他们的遗体,然后在上面覆盖厚厚的白雪,竖好十字架,让他们永远长眠于那处土地上。

<a id="note_12" href="#noteBack_12">[12]</a> 比尔莫德尔冰川,长度超过160公里,南极最大的冰川之一。

<a id="note_5" href="#noteBack_5">[5]</a> 弗雷德里克·库克(Frederick Cook,1865—1940),宣称比皮尔里早一年到达北极点,即1908年4月21日,此说法一直存有争议,在20世纪也引起广泛讨论,但现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他并没有真正到达北极点。

几十年来,探险队接二连三地来到这里,却从未有人到达过目的地。如今人们才发现,在某个地方,在冰结成的玻璃棺椁中安息着最勇敢的冒险者的遗体——安德烈<a id="noteBack_3" href="#note_3">[3]</a>,这位曾想乘坐氢气球飞越北极点的冒险家,再也没有回来过。自千年前至今日,地球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最后一次,它战胜了由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类的激情。地球羞赧单纯而拘谨地抵抗着世界的好奇心。

<a id="note_6" href="#noteBack_6">[6]</a> 罗尔德·阿蒙森(Roald Amundsen,1872—约1928),挪威极地探险家,1910年至1912年期间,带领探险队进行南极探险,于1911年12月14日成功到达南极点。

但直至20世纪,仍有最后一个谜团将其面容隐藏在人类眼前。地球被撕裂的和受尽折磨的躯体上的两个极小的点,被它从自己造物的贪婪中拯救出来。南极和北极,穿成了地球身体的脊柱,这两个几乎空洞的、无实质意义的点,围绕着地球的轴线旋转了千年,这轴线保存着地球的纯洁,避免其被玷污。为守住这最后的秘密,它将冰块堆积到一起,创造了永久的冬季,以挡住贪婪者的来路。严寒和风暴将这块土地围住,粗暴地把守着入口,恐惧和危险以死亡的威胁警告着那些冒险者,只有太阳能匆匆瞥一眼这一封闭领域,从来没有人类的目光曾到达过这里。

<a id="note_7" href="#noteBack_7">[7]</a> 欧内斯特·萨克里顿(Ernest Shackleton,1874—1922),极地探险家,曾带领三支英国探险队前往南极探险,但最终未能成功到达。

20世纪初,欧洲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征服与地理发现终于接近尾声。1909年美国人成功到达北极点之后,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标志性的地点没有被征服,那就是南极点。陆续有很多支队伍都试图完成这一壮举,然而终因太过恶劣的天气与自然条件而无法成功。

<a id="note_13" href="#noteBack_13">[13]</a> 亨利·鲍尔斯,英国海军上尉;劳伦斯·奥兹,探险队船长,回程中因双腿冻伤行走困难,为不连累同伴而自杀;爱德华·威尔逊博士,美国医生和南极探险家,负责斯科特探险队的科学研究;埃德加·埃文斯,美国海军军士,回程中因摔了一跤受伤,痛苦不堪而发疯,最后死于体力不支。

导读

<a id="note_14" href="#noteBack_14">[14]</a> 鲁滨孙·克鲁索,丹尼尔·笛福探险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叙述者和主人公。

1912年英国探险队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归途中相继殒命

20世纪,世界不再神秘。所有国家都在做研究,最遥远的海面上都泛着轮船驶过留下的波纹。那些前一个时代的人还无所知,在极度自由状态下蒙蒙显露曙光的风景,如今却谦卑地满足着欧洲的需求,一直延伸到尼罗河的源头,汽艇向着这人们找寻了很久的地方奔驶;维多利亚瀑布<a id="noteBack_2" href="#note_2">[2]</a>,半个世纪以前才由第一个欧洲人远眺所见,现在已经顺从地不断产生电力;最后一片荒芜之地——亚马孙河流域雨林,也被人类曙光照亮;唯一一块处女之地——西藏,也跃入人们的视野;古老地图及地球仪上标注的“未知之地”也已被已知之手描绘出来;20世纪的人类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星。去探索的意愿已经在找寻新的出路,或下潜至深海的奇异世界,或上升至无尽的天空。自从人类好奇心的版图一点点扩大,地球便变得不再神秘,只有在天空中,才能找到还未被踩踏的道路;在速度比赛中,如钢铁飞燕一般的飞机已经飞射向天,以达到新的高度和远度。

<a id="note_8" href="#noteBack_8">[8]</a> 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约55—120年),古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地球之争

<a id="note_9" href="#noteBack_9">[9]</a> 赫克托尔,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参加特洛伊战争的一个凡人英雄。

然而时至今日,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本土对于斯科特的批评声音开始不断出现,很多研究者都认为,整个远征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斯科特本人的一系列错误决定:既缺乏有效的运输策略,也缺乏识人之明,没有选择好合适的伙伴,而且在后勤保障与具体执行中犯下了一连串致命的错误,再加上斯科特本人性格上的弱点,都被认为是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尤其与他的探险活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14年前往南极探险的英国萨克里顿爵士(生平见文中脚注)虽然没能到达南极,而且被困在浮冰里达22个月之久,但在萨克里顿的卓越领导下,他手下的队伍全部获救,无人遇难。这让很多人都对斯科特产生怀疑。不过,近年来也陆续有一些书籍出版,认为斯科特的失败与当时突变的气象以及留守人员的无能有关。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