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人类群星闪耀时 > 3 亨德尔的复活

3 亨德尔的复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a id="note_50" href="#noteBack_50">[50]</a> 即前文所提1742年4月13日在都柏林的首演。历史似乎在这个日期上特别喜欢凑趣。

<a id="note_45" href="#noteBack_45">[45]</a> 据传说英王乔治二世在听完第二幕终曲《哈利路亚》这一合唱后,起立以示敬意(目前没有证据能表明此事的真实性)。这一举动后来演变成了传统,直到今天,人们在现场欣赏合唱《哈利路亚》时,都必须全体起立以示敬意。

18世纪的欧洲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音乐家,但当时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还无法仅靠自身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而独立生活,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贵族与宗教对他们的赞助为生。而判断一个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到底有多强烈,从他是否结婚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因为结婚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服从社会化的既定规则,接受整个社会对你的驯化。所以,结了婚的海顿与莫扎特都举止文雅、衣着华丽,甘心做一个宫廷的侍从;而独身的亨德尔与贝多芬则狂放不羁、不修边幅,富于反抗精神。这里我们并不是比较哪位音乐家的音乐更伟大,而只是就独立意志而言,海顿与莫扎特这样的艺术家可能更容易屈服,而亨德尔与贝多芬这样的艺术家则勇于抗争。茨威格在这篇文章中借亨德尔的学徒史密斯之口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为了挽救剧院,他在这一年里创作了四部歌剧,而那些人呢,却忙着取悦女人和宫廷。”茨威格对于艺术家不屈意志的注重当是他撰写这篇速写的主要原因。

<a id="note_46" href="#noteBack_46">[46]</a> 克里诺林裙(Reifrock),欧洲贵妇常穿的一种裙子,内部用木头、鱼骨、金属等撑起,又称“蓬蓬裙”或“公主裙”。

萧伯纳在他的名文《贝多芬百年祭》里曾提到,贝多芬最崇拜的英雄就是亨德尔,“一个和贝多芬同样倔强的老单身汉”,此言甚妙。

<a id="note_47" href="#noteBack_47">[47]</a> 科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位于伦敦西区,该区因剧院与特色商品而闻名,北侧是英国皇家歌剧院,俗称“科文特花园剧场”,亨德尔指挥的《弥赛亚》在伦敦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演出均发生于此。

<a id="note_40" href="#noteBack_40">[40]</a> 豆王(Bohnenkönig),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与德国等地的风俗。在1月6日基督教三圣节这一天,人们欢宴庆祝的时候,会选举出一位国王负责行酒令,当他举杯的时候,其他人都必须一同举杯痛饮。而选举的方法则是将一个包有一颗豆子的蛋糕分发给众人,谁分到的那块蛋糕中有豆子,谁就被选为当天的国王,因此而得名“豆王”。

仆人默默地不停地吹着彩色的肥皂泡。过了一阵子,他的技巧有了明显的长进。这些大理石般光洁的泡泡变得愈来愈大,表面愈来愈薄,飘得愈来愈高,愈来愈轻盈,有一个肥皂泡甚至飘过了街对面房子的屋顶。突然之间,他吓了一跳,因为整幢房子因为沉闷的一击而震动起来。玻璃窗咯咯作响,窗帘不停晃动。一定是楼上有件又大又重的东西摔在地上了。仆人马上从座位上跳起来,急急忙忙沿着楼梯一口气跑到楼上主人的工作室里。

<a id="note_41" href="#noteBack_41">[41]</a> 宣叙调(Rezitativ),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叫“宣叙调”。

因此,仆人只好干点别的事来排遣无聊。于是,他拿着短小的陶瓷烟斗,喷出的却不是一圈圈漂亮的蓝色烟雾,而是肥皂泡。他弄了一小罐肥皂水,自得其乐地从窗口向街上吹去一个又一个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路过的行人停下脚步,高兴地用手杖把这些彩色的小圆泡一个又一个地戳破,他们笑着挥手,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在布鲁克大街的这幢房子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有时候,突然会在深更半夜从这里传出吵闹的大键琴<a id="noteBack_2" href="#note_2">[2]</a>声,有时候,还能听到女歌手在里面号啕大哭,或者抽泣呜咽,而那个暴躁易怒的德国人正向她们大发雷霆,因为她们把某个八分之一音符唱得太高或太低。所以长久以来,住在格罗夫纳广场<a id="noteBack_3" href="#note_3">[3]</a>的邻居们早就把布鲁克大街25号的这幢房子当成了疯人院。

<a id="note_42" href="#noteBack_42">[42]</a> 艾比大街(Abbey street),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北部的一条大街,亨德尔于1742年曾寓居于此。街上还有爱尔兰国家剧院——著名的艾比剧院。

导读

<a id="note_48" href="#noteBack_48">[48]</a> 耶稣受难日(Karfreitag),基督教节日,即复活节之前的那个星期五。

1741年音乐家亨德尔从偏瘫中奇迹般康复创作经典圣歌《弥赛亚》

<a id="note_49" href="#noteBack_49">[49]</a> 即1737年4月13日,亨德尔中风瘫痪的那一天。

历史瞬间

1737年4月13日下午,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仆人坐在伦敦布鲁克大街<a id="noteBack_1" href="#note_1">[1]</a>他们家底楼的窗户前,正在干着一件极其古怪的事情。他方才发现自己备存的烟叶已经抽完,有点恼火。本来,他只要走过两条大街,到自己的朋友多莉的小杂货铺去一趟,就能弄到新鲜的廉价烟叶,可是现在他却不敢离开房子,因为他的主人和老板正在盛怒之中。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从排练完毕回到家时就已怒气冲冲,涌上头的血液把脸颊涨得通红,两侧的太阳穴上青筋暴跳。他砰的一声狠狠地关上了屋门。此刻,主人正在二楼急躁地走来走去,震得地板嘎嘎直响,仆人在楼下听得清清楚楚。在主人这样怒不可遏的时候,仆人对自己的职守是绝对不能马虎的。

<a id="note_43" href="#noteBack_43">[43]</a> 默西尔医院(Mercer’s hospital,茨威格此处用的是该名字的变体写法Mercier),是人们根据玛丽·默西尔的遗嘱而于1734年8月17日在都柏林建立的一家医院,其原本的用意是为了救助穷人与病人。著名作家斯威夫特曾是该院董事会成员。现为一家康复中心,隶属爱尔兰皇家外科医学院。

尽管一开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职业音乐家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维持剧场的整体开销非常大,同时英国观众对于意大利语歌剧的兴趣也逐渐减退,他的地位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他开办的几家剧场都接连倒闭,债台高筑。1737年,内外交困之下,年已52岁的亨德尔中风偏瘫,音乐生涯几乎因此终结。在这种绝境中,亨德尔没有选择屈服,经过几个月的温泉疗养,他奇迹般地重新站了起来。而正是这段经历被茨威格认为是亨德尔于1742年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激情与速度完成经典清唱剧《弥赛亚》的主要动力。而在此之后,他也就再也没有写过任何意大利歌剧,转而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清唱剧,哪怕晚年双目失明,他也依然坚持艺术创作与演出,毫不懈怠,艺术生涯焕发出更为夺目的第二春。而茨威格选择了基督教用语“复活”来做本章的标题,可谓极为切题。

<a id="note_44" href="#noteBack_44">[44]</a> 菲山伯大街(Fishamble street),位于都柏林老城内的一条大街,《弥赛亚》于1742年4月13日在此首演。此后每年的同一天,在同一地点都会表演《弥赛亚》。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出生在德国萨安州的哈勒城,与另一位德国音乐大师巴赫同年,其名字的德语本是Georg Friedrich H ndel,按照德语发音,他的名字不是乔治,而是格奥尔格,但他在1727年取得了英国国籍,于是改成了英语的名字George Frideric Handel。他一生遭遇困难无数,遭遇的诱惑也无数,但他意志坚定,始终保持一颗独立不屈的心。童年时期,父亲认为学习法律才是人生正途,所以极力反对他的音乐爱好,但他并没有放弃。而当他的才华引起了一些艺术赞助人的注意并打算资助他去意大利学习音乐时,抱负远大的亨德尔一一谢绝,最后是完全依靠自己的资金完成了留学。在意大利学成之后,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他也曾想过找一个能够让他一展才华的宫廷作为安身之所,起初在汉诺威选帝侯那里担任宫廷乐手,但他显然志不在此,半年之后就来到了英国,他融合了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与德国多声部合唱传统的歌剧大受欢迎,最终他选择了这块热爱他音乐的土地。而这一停留,就是五十年。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