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不是袁术 > 五十一 硕大的良知

五十一 硕大的良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谁给你们的勇气?你们的脑袋上也有一条闪电状的疤痕?

袁树的注释才是他们最初对《孟子》的印象,袁树拿走了许多人关于《孟子》的第一次。

这个第一次的意义可是相当浓厚的,

所以仅仅只有袁树对于《孟子》当中一些比较有名气的篇章的另类解读才引起了一些争议,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

比如“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那一段。

东汉时期的辩经好就好在没有一个统一的为人所公认的绝对正确答案,每一本经书都有对应的至少两种解读的“传”,只要不是唯一,那什么都有的辩。

对的错的不要紧,关键是辩论的输赢。

正是因为这玩意儿有市场,所以春秋战国时代才有那么多的“诡辩家”,出现了类似“白马非马”之类的奇葩论题。

更有意思的是,在袁树之前写成《孟子章句》的赵岐也仅仅早了袁树几年而已,且并未受到广泛重视。

所以当袁树把《孟子解诂》拿出来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者、学子根本没有把《孟子》列入过自己的必读书单,甚至没有当作课外书去读。

有些人指出孟子的本意应该是着重于仁义的重要性,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指代,并非真的是让大家去怀疑圣贤言论。

孟子可是非常推崇孔子的,怎么会去怀疑孔子的言论呢。

而且圣人言论,怎么能轻易怀疑呢?

你小子是不是居心不良?

那是给他们辩论的机会,他们都没有充分的知识积累能够去和袁树辩论。

包括一心会当中的部分成员,他们也仅仅只是接触了袁树从《孟子》当中提炼出来的“致良知”之学,并未真正读过、研究过整本《孟子》。

所以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袁树的《孟子解诂》就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的《孟子》和它的注释本。

最开始接触的就是袁树的理论,那么,又有多少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此为基础来和袁树辩经呢?

用我的魔法对付我?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