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自控力 > 第06章 “那又如何”:情绪低落为何会使人屈服于诱惑?

第06章 “那又如何”:情绪低落为何会使人屈服于诱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过有些时候,情绪低落会把我们引向不同的方向。当我们面对罪恶感、焦虑和压力感到备受打击时,我们会想到一件能让自己快乐的事——决定作出改变。首先提出“那又如何”效应的多伦多大学心理学家珍妮特·波利维和皮特·赫尔曼发现,我们最容易决定作出改变的时候,就是我们处于低谷的时候,比如暴饮暴食后感到罪恶的时候,看着信用卡账单的时候,因宿醉没法清醒过来的时候,或者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的时候。下定决心会让我们立刻有了放松感和控制感。我们不再觉得自己是个犯错的人,只觉得自己能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恐惧管理”的方法能让我们不去想那个不可避免的死亡。但当我们在诱惑中寻找慰藉的时候,我们是在不自觉地加速迈向坟墓的脚步。下面就是一个很恰当的例子——烟盒上的警告会提高烟民抽烟的欲望。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死亡的警告会让烟民感到压力和恐惧——这正是公共健康司的官员所希望看到的。不幸的是,这种焦虑会让吸烟者用默认的方法缓解压力——吸烟。天啊,这完全不符合逻辑。但根据我们所知的压力对大脑的影响,这却是合理的。压力引发欲望,并使多巴胺神经元在诱惑面前表现得更加兴奋。所以,当烟民看到烟盒上的警告时并不会想到戒烟。即使烟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句话“警告:吸烟会引发癌症”,或是意识到自己在和死神抗争,他们大脑的另一部分也会尖叫“别担心,抽根烟会让你更快乐!”

发誓改变会让我们充满希望。我们喜欢想象改变后的生活,幻想改变后的自己。研究显示,节食计划会让人感觉更有力量,运动计划会让人觉得自己更高大。(当然,这些幻想不一定会实现。)我们告诉自己,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我们,所有的事情都会来个大变样。我们的目标越宏伟,心中的期望值就越大。所以,当我们决定改变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有个宏伟的计划。如果宏伟的计划能让我们心情大好,为什么还要设定一个适中的目标呢?如果可以有远大的梦想,为什么还要从小处着手呢?

我们不需要用“飞机撞大楼”来按下内心的恐惧按钮。事实上,根本不需要用真实的死亡来威胁我们,让我们开始消费——电视剧和电影就能造成这种效果。一项研究显示,看完1979年催泪大片《舐犊情深》(The Champ)中的死亡场景后,人们会花三倍的价钱购买原本不需要的东西(而且之后肯定会后悔)。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的被试者并没有意识到看电影影响了他们的购物选择。当他们有机会购买隔热水瓶的时候,他们认为只是自己想要这个水瓶而已。(相反,那些看了国家地理频道“大堡礁特辑”的人则对水瓶毫不感冒,牢牢守住了自己的钱包。)毫无疑问,我们家里有一半的东西都是这么买回来的,我们的信用卡账单也是这样累积起来的。我们觉得心情有点糟糕,此时正好有机会购物,脑子就会有个微弱的声音(或许是多巴胺神经元)告诉我们:“买这个吧——你只是不知道自己想要这个!”

那年的秋季学期,本在我班里上课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目标。他来上课只是为了学会怎么激励自己的学生。但当我们讨论自我批评的时候,他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当他练习在“放弃写小说”这件事上原谅自己的时候,他首先注意到了放弃抵抗背后的恐惧和自我怀疑。如果没有达成“每天写10页”的小目标,他就会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天分或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实现“成为小说家”的大目标。他用这样的想法来安慰自己:挫折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不能说明自己永远不会成功。他想起以前读过的故事,很多作家在写作的初期都有过挣扎。为了更加同情自己,本想象自己会如何开导想放弃目标的学生。本意识到,如果这个目标很重要,他就会鼓励学生坚持下去。他会告诉学生,现在做的所有努力都会让他们更靠近目标。他肯定不会对学生说:“你骗谁呢?你写的东西都是垃圾。”

拖延的很多事情,都和死亡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比如预约看医生,按处方开药,遵医嘱服药,保管法律文件和写遗嘱,存钱养老,甚至是扔掉自己绝不会用到的东西和不合身的衣服。如果你总想推迟或总是“忘记”去做某些事情的话,这是不是因为你无法面对自己的脆弱?如果是这样的话,正视恐惧会帮助你作出理性的选择。因为,改变我们能理解的动机,总是比改变我们看不到的影响要容易。

通过这个练习,本找到了重新开始写作的动力,捡起了当时没写完的稿子。他承诺每周抽时间写10页,这对已经开学的他来说还算合理,而且他也觉得这样比较能应付得来。

有时候,“恐惧管理”带来的不是诱惑,而是拖延。我们最想

我们都倾向于相信自我怀疑和自我批评,但这并不会让我们离目标更近。实际上,我们可以尝试从良师益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们都信任你、想要你变得更好、愿意在你失意的时候鼓励你,你也可以这么做。

1.你感觉如何?当你想到挫折时,花一点时间关注并描述你此刻的感觉。你现在情绪如何?你有什么感觉?你是否记得自己失败后的第一感觉?你会怎样描述那种感觉?注意一下那种感觉是不是自我责备。如果是的话,你对自己说了什么?自知的视角让你看清自己的感受,而且不会急于逃避。

“那又如何”效应:为什么罪恶感不起作用?

2.你只是个凡人。每个人都会遇到意志力挑战,每个人都有失去自控的时候。这只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挫折并不意味着你本身有问题。想一想这些说法是不是真的。你能想象你尊敬、关心的其他人也经历过同样的抗争和挫折吗?这个视角会让自我批评和自我怀疑的声音变得不那么尖锐。

请花上24个小时,远离那些会让你产生恐惧的电视新闻、访谈节目、杂志或网页。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关注那些正在发生的大事小事,世界末日也不会降临的话,就请别在这些媒体上毫无意义地消磨时光了。

3.你会跟朋友说什么?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经历了同样的挫折,你会怎么安慰他?你会说哪些鼓励的话?你会如何鼓励他继续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个视角会为你指明重归正途之路。

这一周,请注意观察什么事情会引发你大脑里的“恐惧管理”。是你在媒体或网络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吗?你会在社区运动场上感染新型食肉细菌吗?非洲杀人蜂这次会从哪里飞过来?哪栋大楼被炸了?哪里发生了致命车祸?谁惨死在家中?(如果你想再多学点东西的话,还可以看看商家怎么利用你的恐惧宣传他们的产品。它们和你的意志力挑战有关系吗?)别人还可能怎么利用你的恐惧,让你产生对安慰的渴望?

决定改善心情

深入剖析意志力:是什么吓到了你?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情绪低落导致屈服于诱惑”的事例。压力会引起欲望,让我们的大脑更容易受到诱惑。如果有东西提醒我们不能永生,就会让我们从食物、购物或香烟中寻找慰藉。那么罪恶感和自我批评呢?它们会让你立刻想到“那又如何,我还不如再放纵一下自己呢”。

用令人作呕的肿瘤、尸体的图片和图表来警告烟民,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全球性的趋势。这可能是个好主意,也可能不是。根据“恐惧管理”理论,图片越是吓人,就越会促使烟民用抽烟来缓解焦虑。但这些图片确实能有效防止人们养成吸烟的习惯,也能让烟民下定决心戒烟。虽然我们还无法断定这些警告能否减少吸烟现象,但我们应该对此密切关注,因为它们有可能会带来计划之外的后果。

瓦莱丽开始留意自己看新闻时的感觉,特别是看有关孩子的悲惨故事时的感觉。在第二周的课上,她说:“这太可怕了,我觉得一阵恶心,胃里很不舒服,但我好像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情况看起来很危急,但其实这与我无关。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她决定换台,不再看这个充满可怕事件的频道,换一些不会带来太大压力的频道作为背景音,比如音乐、视频或电视剧重播频道。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每天晚上,她都不会心头乌云密布了。更妙的是,当她不再看这些恐怖的节目,而是换成了休闲频道,她发现自己不再把给孩子午餐准备的一整袋什锦干果仁吃光了。

一位不再苛求自己的作家

瓦莱丽每天晚上都会让客厅的电视开上一到两个小时。这时,她会打扫房间或安排孩子明天的各种活动,用电视作为背景音。她一般会打开新闻频道,这个频道主要报道寻人启事、未解之谜和真实的犯罪案件。这些报道引人入胜,尽管她有时候宁愿自己没看见某张犯罪现场照片,但她还是不能移开视线。我们在课上谈到“恐惧管理”时,她才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每天听这么多骇人听闻的消息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她开始怀疑,自己晚上想吃咸的或甜的零食(这是她的意志力挑战之一),跟这些绑架女童和杀妻案是否有关。

今年24岁的本是个中学老师,教社会学。他有个文学梦想,希望在暑假结束的时候写完自己的小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每天写10页,每天都得写。但实际上,他每天只能写2-3页。然后,他就会因为进度太滞后而觉得备受打击,第二天索性什么都不写了。当他意识到开学前不可能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如果他不趁着暑假有空的时候努力写稿,开学后他还要批改作业、做教学计划,哪还有时间继续写作呢?本没能取得自己期待的进展,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应该继续追求这个目标。他告诉自己,一位真正的作家应该是高产的。一位真正的作家应该从来不玩电脑游戏,只会一直写作。这么一想,他就开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认定自己的东西都是垃圾。

晚上吃零食的人学会看电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