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申时行
呵呵,从此君王不早朝。
<a href="#noteref_28">[28]</a>见樊树志《万历皇帝传》及其所引。
苏州吴县人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的状元。这样的首辅并不多,前面一位就是好好先生李春芳。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葬父,申时行被推荐入阁,排名第五。十一年四月论资排辈升到首辅,十九年九月以太傅衔致仕。四个月前皇帝又上了朝,之后就只有二十三年正月这一次朝会记录。<sup><a id="noteref_19" href="#footnote_19">[19]</a></sup>
<a href="#noteref_23">[23]</a>以上见樊树志《万历皇帝传》及其所引。
他的不视朝,应该另有原因。
<a href="#noteref_24">[24]</a>《明史·申时行传》称:章奏留中自此(雒于仁案)始。但《明史·神宗本纪一》又称:万历十五年冬十月庚申,大学士申时行请发留中章奏。这里不争论。
<th>年份</th><th>视朝次数</th>十年(张居正卒后)16十一年13十二年38十三年37十四年41十五年7十六年18十七年2十八年7十九年1二十三年1合计181
本表为刘朋据《明神宗实录》《万历起居注》整理。
这个麻烦,就是立储。
表面上看,这未免过于乖巧圆滑,显得没有担当。然而正是这并不高尚的定位,让他得以行善积德。万历十七年十二月,七品芝麻官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鉴于皇帝陛下久不视朝,祭祀祖宗也让别人代理,便学习海瑞写了《酒色财气四箴疏》给万历,直言不讳地批评陛下圣体违和,根本原因是酗酒、好色、贪财和乱发脾气。这种病非药物可治,只有戒掉那些不良嗜好和陋习,才能够有光明的前途。<sup><a id="noteref_22" href="#footnote_22">[22]</a></sup>
<a href="#noteref_19">[19]</a>见《明史》之《申时行传》和《宰辅年表二》。
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打工仔加和事佬。
<a href="#noteref_20">[20]</a>这个数据由刘朋根据《明神宗实录》和《万历起居注》统计。两书所载不尽相同,也可能都有遗漏,但比例应该不会错。
<a href="#noteref_25">[25]</a>见《明神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九及《明史·申时行传》。
◎万历视朝次数统计表
<a href="#noteref_26">[26]</a>见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及其所引。
这恐怕很难说是巧合。然而要将万历皇帝不视朝归罪于申时行,也不大能够讲通。因为统计数据表明,申时行担任首辅后,视朝次数明显增加。十一年只有13次,十二年就变成38次。接下来,十三年37次,十四年41次,曲线呈上升趋势。以后的次数虽然锐减,十五年和十八年各7次,十七年只有2次,但十六年也有18次,不比以前少。<sup><a id="noteref_20" href="#footnote_20">[20]</a></sup>
<a href="#noteref_27">[27]</a>见《明史·申时行传》。
这里面未尝没有性格和为人的原因。舆论也公认,严嵩阴毒,高拱跋扈,张居正霸道,申时行谦和。更重要的是他严守君臣的界线,不以帝师自居,而以辅臣自任。尽管万历一直客客气气称他为先生,申时行却绝不会有非分之想。
<a href="#noteref_21">[21]</a>见《明史·申时行传》。
如此,堪称善于谋身。
<a href="#noteref_22">[22]</a>见《明史·雒于仁传》。
申时行主持阁务的八年却值得注意。这八年几乎决定了帝国今后的走向,刚开始的想法反倒单纯。亲操权柄的皇帝绝不愿意再出现张居正和冯保,申时行同样不希望重蹈恩相的覆辙。这个共同的目标其实得以达成。朝廷里固然再没有可以抗衡或者代行皇权的人物,功成身退的申时行也在家乡平静地度过了二十三年离职生涯,活到八十岁才去世,诏赠太师衔,谥文定,比严嵩、高拱和张居正的结局都好。<sup><a id="noteref_21" href="#footnote_21">[21]</a></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