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风波
<a href="#noteref_35">[35]</a>见《明史·张居正传》。
这下子矛盾公开化了。给事中欧阳一敬首先发难,指控高拱和齐康是奸党。齐康也提出反诉,说对方是奸党。不过徐阶这边显然人多势众,不但群起反攻,还成群结队地聚集在宫门之外,对着齐康破口大骂吐口水。<sup><a id="noteref_37" href="#footnote_37">[37]</a></sup>
<a href="#noteref_36">[36]</a>起草遗诏事见《明史·张居正传》,高拱唆使齐康弹劾徐阶事见《明史·徐阶传》。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皇帝驾崩,徐阶负责起草遗诏。按照惯例,首辅可以自己单独执笔,也可以邀请其他阁臣商量。徐阶却撇下高拱等人,约了还只是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张居正。这在张居正固然是知遇,对于高拱却是奇耻大辱。于是在第二年,高拱便唆使党羽齐康以“儿子和家人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为罪名,上书弹劾徐阶。<sup><a id="noteref_36" href="#footnote_36">[36]</a></sup>
<a href="#noteref_37">[37]</a>见《明史·欧阳一敬传》。
于是,高拱请求隆庆皇帝任命新的阁臣。
一年后,海瑞巡抚应天十府。
然而得到的圣旨,却是内阁不必添人。高拱立即意识到这是张居正在背后做了手脚,而且是与宫中太监合谋。多年以后他在回忆录中说,那个湖北佬不走正道,有什么想法就让太监以皇上的名义批出,自己却袖手旁观,佯为不知。
隆庆元年五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高拱黯然神伤地离开北京。仅仅十四个月后,徐阶也退休。他将未了之事和自己的晚年,都托付给已是武英殿大学士,又加少保兼太子太傅衔的张居正。张居正也对恩相慷慨承诺:大丈夫既以身许国许知己,唯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sup><a id="noteref_41" href="#footnote_41">[41]</a></sup>
事实证明高拱判断无误。隆庆六年三月下旬,弹劾高拱的行动果然发生,只不过未能得逞。最后,此事以张居正向高拱登门谢罪了结,新的阁臣也在第二个月到任。但是高拱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因为他能够屹立不倒,全仗隆庆的绝对信任。可惜才过两个月,那皇帝就死了,而张居正与宫中太监的结盟,则还有更重要的人物支持。<sup><a id="noteref_48" href="#footnote_48">[48]</a></sup>
于是,徐阶做了件出格的事。
<a href="#noteref_38">[38]</a>请参看陈礼荣《张居正:大明首辅的生前身后》。
这样的人,当然可靠。
<a href="#noteref_39">[39]</a>见《明史·海瑞传》和《海瑞集·论劾党邪言官疏》。其实高拱并不很坏。他才智魄力都超过徐阶,生活也很清苦简朴。他的门生蔡国熙任苏州知府时也很称职,跟海瑞合作也很好。所以后来海瑞编文集时,对自己这篇奏疏有所反省。
结果,高拱辞职,齐康罢官。<sup><a id="noteref_40" href="#footnote_40">[40]</a></sup>
<a href="#noteref_33">[33]</a>见《明史·李春芳传》。
张居正不蹚浑水,海瑞却一头撞了进来,指责齐康甘为鹰犬,陷害好人,高拱则既狡诈又凶残,是朝廷祸患。因此高拱应该罢官,齐康应该判刑。这时,海瑞出狱不久,声望正隆,再加上南京的言官和御史们也纷纷响应,弹劾高拱的奏折雪片般飞来,皇帝再喜欢高拱也无能为力。<sup><a id="noteref_39" href="#footnote_39">[39]</a></sup>
<a href="#noteref_34">[34]</a>见《明史·高拱传》。
没有记载显示张居正有何表现,想来左右为难。徐阶对他有知遇之恩,高拱于他则亦师亦友。因此,头脑清醒的他选择了保持中立,并不轻率地意气用事。<sup><a id="noteref_38" href="#footnote_38">[38]</a></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