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严嵩与张居正 > 艰难改革

艰难改革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然而张居正的改革,却是先政治后经济。事实上,国库空虚不是因为天下贫困,财源枯竭,而是国家机器早已运转不灵。当然,转还是转的:衙门题覆,殆无虚日。可惜敷奏虽勤,而实效盖鲜。也就是说,空转。<sup><a id="noteref_13" href="#footnote_13">[13]</a></sup>

<a href="#noteref_25">[25]</a>见张居正《答上师相徐存斋二十八》和《答石麓李相公》。

没有钱,就什么都谈不上了。

<a href="#noteref_26">[26]</a>见《纪事本末》卷六十一。

得罪是因为改革,改革是因为缺钱。隆庆三年,皇帝向户部要三十万两银子,得到的报告却是国库亏空一百五十万两之多。隆庆无奈,只好大打折扣,改为索银十万。<sup><a id="noteref_12" href="#footnote_12">[12]</a></sup>

有了六科,事情就好办了。张居正规定,以后所有需要执行的决定,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完成的期限,登记在册,还要编号。同时另造文册一式两份,分送六科和内阁存档。到了期限,先由部院考查地方官。部院考查若有包庇隐瞒,由六科纠察。六科纠察不力,内阁处分。

<a href="#noteref_20">[20]</a>以上请参看樊树志《万历皇帝传》和陈礼荣《张居正:大明首辅的生前身后》有关论述,不同之处不讨论。

改革的方案叫考成法,这就要利用六科。六科是都察院之外的独立监察机关,办公地点在午门,职责是对六部进行对口监督,比如吏科监督吏部,户科监督户部。各科设都给事中为长官,正七品。给事中若干,从七品。以七品芝麻官监督二三品的尚书和侍郎,是一种精巧的设计。<sup><a id="noteref_16" href="#footnote_16">[16]</a></sup>

<a href="#noteref_21">[21]</a>数据请参看陈礼荣《张居正:大明首辅的生前身后》。

如此陋习,非改不可。

<a href="#noteref_27">[27]</a>以上均见樊树志《万历皇帝传》和陈礼荣《张居正:大明首辅的生前身后》的有关论述及其所引。另,张居正患痔疮,在他的奏疏和给徐阶的信中都有提及,为他动手术的是徐阶派来的医生,见朱东润《张居正大传》引《给假治疾疏》和《答上师相徐存斋三十一》。

张居正得罪的,首先是官场。

<a href="#noteref_22">[22]</a>见《纪事本末》卷六十一,下引亦同。其中原文“鰓鰓(读如喜喜,恐惧貌)奉职”不易理解,改译。

明中叶的情况就是这样。言官和部院,只要自己的主张被朝廷认可,并作为公文发出,便万事大吉。地方官则自行判断,决定立即执行还是拖延。就算问起来,也是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因为反正无法问责。<sup><a id="noteref_15" href="#footnote_15">[15]</a></sup>

<a href="#noteref_23">[23]</a>见《明史·刘一儒传》。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们知道,从秦汉开始,中华帝国就是依靠官僚政治、律令秩序和文书制度来管理的。实际上,作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一统领土国家,这也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式。同时带来的弊端,则是文牍主义。官员们醉心于文书的撰写和制作,对实际效果却漠不关心。<sup><a id="noteref_14" href="#footnote_14">[14]</a></sup>

<a href="#noteref_24">[24]</a>以上见《明史》之《张居正传》和《张四维传》。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