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被杀
现在看来,夏言真是书呆子。他如果足够聪明,就应该注意到抓捕自己和处死曾铣是同一天,三月十八日。这岂非说明,严嵩或者皇帝就是要让行贿案死无对证?不过,夏言多活了近七个月,因为朝中大臣援引有关条例请求赦免,逼得嘉靖大发雷霆,将不戴香叶冠也列为罪行。
其他阁臣,竟形同虚设。<sup><a id="noteref_13" href="#footnote_13">[13]</a></sup>
十月初二,夏言弃市,享年六十七岁。<sup><a id="noteref_18" href="#footnote_18">[18]</a></sup>
于是,内阁被严嵩独霸,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此后近十四年,严嵩都稳居首辅之位,做尽坏事,直到跟他一样懂得如何利用皇帝的后起之秀为夏言复仇。
不过,夏言毕竟是做过首辅的,居然弄到了咸宁侯仇鸾奏折的副本,而且立即看出了漏洞。这封检举信不但引用了皇帝的手敕,还附上了严嵩的疏文。这就奇怪!仇鸾不是在狱中吗?这些文件,他怎么看到的?
卷土重来的夏言对严嵩很不客气,甚至公开地毫不留情地对严嵩表示蔑视。起草文件,根本不问严嵩的意见。严嵩任命的官员,则全部罢免。严嵩却唯唯诺诺,忍气吞声一言不发,反倒带了儿子到夏言家登门请罪。
结论只有一个:严嵩代笔。
总之,嘉靖二十四年九月,出于对严嵩的不满,皇帝派使者到夏言家里把他请了回来,十二月官复原职,全称是: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位在严嵩之上。<sup><a id="noteref_14" href="#footnote_14">[14]</a></sup>
于是夏言上诉申冤,矛头直指严嵩,明确指出这是严嵩炮制的冤假错案。他还说,严嵩装模作样如王莽,独断专行如司马懿,内外朝野都只知此贼不知陛下了。
不过陛下如此这般,也不完全是因为喜欢拍马屁。至少在他看来,严嵩虽然能力平平,却非常勤奋,六十多岁了还每天上班,从早到晚没有片刻休息,需要青词更是随叫随到立等可取。可惜嘉靖哪里知道,严嵩并不是忠于职守,而是贪恋权力,唯恐那权力在自己懈怠时被分享或者觊觎。
这个对手,就是徐阶。
有权就任性,皇帝要包庇严嵩易如反掌。比方说,故意找一件事情向他咨询,即便毫无建树也称赞不已。这就等于告诉群臣,那个人是朕欣赏的,你们的弹劾没有用。
看看,像不像个怨妇?
上诉的结果,正史的记载是:帝不省。<sup><a id="noteref_17" href="#footnote_17">[17]</a></sup>
其实,当年嘉靖训斥夏言,看起来声色俱厉,实际上却满腔委屈。他的手敕说,郭勋已经下狱了,为什么还要揪住不放?监察官员本是朝廷的耳目,为什么只听夏言的?朕不早朝,夏言也不入阁,在家里办公,成何体统?
其实,嘉靖哪里是不省?只怕是愤怒。是啊,如果严嵩就是当今的王莽和司马懿,那么,朕是谁?
这样过了三年,皇帝也觉得严嵩实在霸道,便又想起了夏言。夏言罢官以后,心里虽然闷闷不乐,态度却反倒变得平和。逢年过节和嘉靖生日,他都上表祝贺,还不卑不亢地以“草土臣”自称,让陛下顿起怜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