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被迫考科举 第111节
“这挨千刀的狗皇帝,他怎么自己不去死?”
老妇人刚嚷嚷了两句,便被丈夫捂着嘴拖回去了。青天白日的敢骂皇帝,这不是嫌自己命长吗?
郑太后也打听到了民愤不止,可无奈,她的那封信连一点响声都没有。郑太后急的要死,她是手上没权,若手上有权早就让那些人都回来了。
郑太后没办法,只能一封接着一封写给自己儿子,到最后几乎已经歇斯底里了。
先前北戎统治中原的时候,哪怕经常奴役他们,可也没有捂着他们的嘴,不让他们说话。
凭什么现在换成了汉人的皇帝,反而还不如北戎贵族了。
别以为他们不知道,如今消息度传过来了,齐国的士兵远远高于夏国,即便如此都还没能攻克光州城。不仅如此,他们死伤的士兵还与日俱增。
这些小兵小卒在贵人们眼里不过是个数字罢了,缺少几百上千甚至几万都不足惜,但是落到百姓身上,这些人便不知是谁家的丈夫、谁家的儿子、谁家的父亲……他们身后背负着一整个家庭,一旦他们战死,整个家也就散了。
如今已经有民户千方百计阻止自家人入伍,直接将人给藏起来。可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人被迫入伍。
打仗,不仅意味着不安定,还意味着随时都有人死亡,没有人愿意自己去死,或者送自己的家人去死。郑太后不愿意让儿子成为千夫所指,她立马写了一封信,叫人速速送去边境,企图能唤醒儿子。
不同于以往,郑太后这次言辞尤为激烈,她让郑廷尽快结束战事,不要在征兵,不要再犯杀孽,若他还认自己这个母亲就听他一句劝,不要为了心中那点不平,就走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郑廷收到信后,无声地将其看完。
要说失望,自然是有的,连自己的母亲都不支持自己,郑廷心中如何能不挫败?但是自从刘易生的事情发生了之后,郑廷便知道母亲永远不能理解自己,他们也回不到先前一无所有、相依为命的日子。
一股无尽的孤独感萦绕在郑廷身侧,他开始反思,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
民间每日都上演着一出出骨肉分别。
要是没有那些故事,他们还不会乱想。可是看了那么多之后,很难不将那些故事投射到自己身上。
“我的孩子,他们把我的孩子抢去了,这不是深深剜我的心吗?”
老妇人坐在门槛上,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他的儿子已经被人抢走了,那些官兵还站着说话不腰疼,说战事结束之后儿子便能回来。
可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谁能保证战事结束之后她儿子还能活着回来?
难道他真的错了?
不,是为了万千百姓,为了芸芸众生,他没有错,或者是那些世家大族那些达官显贵。
偏执的郑廷没有给予任何回信,反而让人提醒朝中官员,警惕这些不怀好意的故事,不许有人再蓄意散播。郑廷哪怕没有查明,也知道这中间有夏国,亦或是宋允知的手笔。
征兵是必须要征的,但是这些夏国的小动作也得制止。
征兵一如既往,可是那些故事却不是轻易就能压得住的,且因为征兵规模太大,于是不用宋瑜出手,一个又一个抨击战争无情的话本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哪怕衙门大力打击,也还是有人主动去写,且有时候衙门越是打击,百姓心中的愤恨便越是不平,越是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