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装腔指南 > 造词

造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除了他的小说,这位笔名叫司汤达的作家(真名是马利-亨利·贝尔)现在被人记住的,还有他对两种心理症状的分析。第一种是“爱”。司汤达1822年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论爱》,描述了在他看来爱情这种情绪“具体化”的过程。一共分四个阶段:一是欣赏(你发现并欣赏被爱之人的某些特质);二是确认(被爱之人发现他被你发现了,而你又发现了他的发现);三是希望(你开始希望你的爱慕能获得同样的回应);四是喜悦(你从毫无节制地放大被爱之人的那些特质中感到愉悦)。

Edith Wharton,1862—1937

司汤达表述的另外一种心理症状(这回更具体一些了)现今被命名为“司汤达综合征”。它是指在面对无比动人的艺术作品时,心跳加速,以及虚弱或晕眩的感觉。司汤达最初注意到这种症状是在佛罗伦萨看到那些教堂的时候。其他人在画廊或歌剧院里——或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可能会有同样的感受。

<b>伊迪丝·华顿</b>

<b>J.K.加尔布雷思</b>

Stendhal,1783—1842

<b>司汤达</b>

小说家

这也就好理解为什么被困阻的爱成了她小说的主题。其中最有名的一本就是《纯真年代》,写的是一个纽约上层社会的男人纽兰·阿切尔,他正要和一位漂亮的女子结婚,但爱上了另一个人。他“做了体面的选择”,没有废弃婚约,但余生都在对另一个人的念想中度过。这部小说比刚刚的这段介绍更有意思,文笔优雅,对社会传统的批判很尖锐,而且到最后叫人心碎。这本书让伊迪丝·华顿在1921年拿下了普利策奖,也是赢得这项荣誉的第一位女性。华顿1905年出版的《欢乐之家》探讨的是类似的主题,但读来十分压抑。1911年的中篇《伊坦·弗洛美》又是一个爱情受阻的故事,也让人读着颇为郁闷。

<b>用法:</b>如果你被逮到一部歌剧或者特别长的话剧没演完就要逃走,可以声称自己是“司汤达综合征”发作,受不了了。

奇怪的是,虽然狄德罗一直和一个如此积极乐观的工程联系在一起,但他本人却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相信人类没有自由意志,而我们的个性和行为都是完全由我们继承的基因决定的(参见巴鲁赫·斯宾诺莎<sup>∗</sup>的想法)。说到底,他就是一个不相信人类能进步的进步思想家。不用说,他强烈地反宗教;而且他的妹妹是个修女,被女修道院院长逼迫操劳过度,非常年轻就去世了,也加剧了狄德罗对于教会的敌意。

美国小说家伊迪丝·华顿之前叫伊迪丝·琼斯,年轻的时候大家对她还有个昵称,叫“小猫”琼斯。她父亲的家里太有钱了,以至于“攀比”<a id="jzyy_0_49" href="#jz_0_49"><sup>(1)</sup></a>这个词被认为就是受他们启发的,因为邻居们的确一直在很吃力地想要赶上他们的排场。不过那时候普通家庭的孩子是很难赶上伊迪丝的,因为四岁到十岁之间,父母一直在带她到处游历,整个欧洲都跑遍了。据大家说,她母亲是个很古板的人,禁止女儿在成年和嫁人前读小说,更不用说自己写一本。伊迪丝二十三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叫爱德华·华顿的人,比她大了十二岁。后来发现华顿先生长年患有抑郁症。虽然婚姻生活很痛苦,但伊迪丝还是跟他待了二十八年,才申请离婚。这是很勇敢的举动,因为离婚在当时可不是说着玩的事情。

十九世纪的法国小说家司汤达曾经忧伤地预测自己的书要到1935年才会被人欣赏。结果证明,他的预测差不多是对的。虽然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得享大名,但后来司汤达逐渐被认可是现实主义小说早期的大师之一。

<b>用法:</b>如果有人因为忌惮社会的冷言冷语而不去追求个人幸福,你可以把一本《纯真年代》塞到他们手里。

他的经典作品《红与黑》(1830)讲一个出身贫寒又胆大妄为的青年,怎么慢慢出人头地,但却因为爱上了一个人而前功尽弃。这部小说对人物心理深刻、细致的剖析尤为出彩;实际上,这一点也被认为是司汤达写作上一个独到的地方。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sup>∗</sup>曾把司汤达称作“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还在另外一个地方宣称,小说家中只有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sup>∗</sup>在描写心理上比司汤达稍微强一点。

小说家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