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装腔指南 > 隐士

隐士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a id="jz_0_8" href="#jzyy_0_8">(1)</a>艾蒂安·德·拉·波哀西(Étienne De La Boétie,1530—1568)法国作家,法国政治哲学的奠基人、反暴君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小说家

<b>用法:</b>库切的名字到底怎么发音似乎众说纷纭。自信一点,发得越怪越好,或许你可以把“Coetzee”发成“卡赛爷”!

<b>用法:</b>如果你什么时候因为对虔诚之人不敬而受到指摘,借用一句萨拉马戈的话,低声说:“他们应该多把心思放在祈祷上。”

小说家

任何一个不得志的作家在艰难的时候都可以从萨拉马戈身上得到慰藉,后者要到六十多岁才成名。他是地道的葡萄牙农民家庭出身(他的姓氏“Saramago”就是“萝卜”的意思),最终因为小说《修道院纪事》扬名立万。他典型的风格就是写非常长的句子,有时候一连几页没有句点。写对话的时候也很少添上引号。很多他的书都是寓言,一般都会发生异想天开的事情。比如《石筏》(1986)就写了伊比利亚半岛从欧洲脱离,在大西洋上四处漂荡的故事。在《失明症漫记》(1995)中,某国莫名其妙就遭受了瘟疫,每个人都因此失明:作者说这个故事象征着大家对右翼独裁统治的崛起视而不见,而葡萄牙就被这样的政权控制多年。

蒙田三十八岁的时候,他最好的朋友艾蒂安<a id="jzyy_0_8" href="#jz_0_8"><sup>(1)</sup></a>去世了。蒙田伤心过度,把自己关在家族领地的一座圆塔中,用书籍把自己包围起来。他在那里待了十年,一个人都不见,把精力都投入于写出一部厚重的《蒙田随笔集》。这部作品领先它的时代太多了。之前从来没有人想到可以把知性的论述和个人轶事像蒙田那样结合起来,而现在这种风格正被全世界无数文人模仿。但真要说的话,从雄辩和智慧上考量,他们之中还真没有几个能赶上蒙田。

哲学家

一个很接近蒙田水准的人是英国作者威廉·黑兹利特,他概括这位法国散文家为何受到古往今来所有读者的一致推崇,说蒙田之前没有人“敢于把写作者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感受说出来”。蒙田没有屈从于当时的宗教主流思想或传统观念。他只是用一种简洁的文字写他个人的所思所感,而且题材范围之广,让人赞叹,而不管是考虑宗教带来的问题(比如战争)或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他都写得那样好,以至于五百年之后读起来依然酣畅淋漓。他说教导孩子的最佳方法就是留给他空间,让他可以自己教导自己;他说大家能记得任何事情,用的都是这个办法。

Baruch Spinoza,1632—1677

他自己所受的教育就挺古怪。蒙田的父亲坚持所有人跟蒙田说话必须用拉丁文,所以蒙田的母语应该算是拉丁文;然后他父亲又找了一位连法语都不会说的德国家庭教师。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教育方式到头来似乎是奏效的,因为它培养出了有史以来最明理、最有趣的作家之一。我们说的不算。尼采<sup>∗</sup>说过,蒙田“提升了活在世上的喜悦”,而法国文学评论人夏尔·奥古斯丁·圣勃夫则建议我们至少要每晚都读一页蒙田。

J. M. Coetzee,1940—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萨拉马戈始终有办法惹人生气。对象可能是宗教的保守人士——他说过:“我尊重有信仰的人,但对他们那个组织毫无敬意。”也可能是以色列人——萨拉马戈2002年的那句话“今天在巴勒斯坦发生的事,是一种可以放在和奥斯威辛同一个层面上的犯罪”让他们愤怒不已。

<b>J.M.库切</b>

他争议最大的一本书或许是《基督耶稣的福音》(1991),描述的是一个和抹大拉的马利亚同居的耶稣,正想办法让自己不用被钉上十字架。(也难怪他199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梵蒂冈会抗议。听闻教堂的不满,萨拉马戈只评论了一句:“他们应该多把心思放在祈祷上。”)这部小说引起的轩然大波让萨拉马戈开始觉得自己在祖国也成了个不受欢迎的人。于是他转身抛弃了葡萄牙社会,搬到了大西洋上的兰萨罗特岛。所以萨拉马戈直到生命最后,是主动选择做了一个岛民——相较某位文学评论家,则一直把身为岛民视作他无法逃脱的命运……

要写出一本好书不一定非得住到山洞里,可要是不爱交际可能是有助于创作的。

<b>巴鲁赫·斯宾诺莎</b>

<b>若泽·萨拉马戈</b>

和纳丁·戈迪默一样,库切也是一个敢于剖析祖国南非混乱政局的作家,但是他的批评既聪明,又有分寸,所以基本没有受到当局的打压。库切的作品很少随便或笨拙地指责某个群体。《耻》或许是他在国际上最知名的小说了,讲的是一个南非白人文学教授与他的一位学生发生性关系(应该说只差一步就可称之为强奸了)。被学校解职之后,他住到了女儿的农庄里。一些黑人暴徒冲进农庄,不仅强奸了他的女儿,还导致她怀孕。库切并没有在道义上将这两件事等量而观,他只是将它们并置,希望能激发读者某些更深刻的思考。

José Saramago,1922—2010

南非小说家库切太爱隐居,以至于两次被授予布克奖都不愿现身。不过2003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屈尊出席了典礼;颁奖词里称赞他的小说考察了“局外者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参与故事”,展现了“精湛的结构、深邃的对话和才情洋溢的分析力”。库切本人很温和,留着一点点胡须,说话轻柔,据说他参加宴会经常会整场一句话都不说。一个和他相识多年的同事声称只听库切笑过一次。可惜的是,能让库切忍俊不禁的究竟是怎样一个笑话没有记录留存下来。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