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装腔指南 > 派对主人

派对主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诗人

只不过,男人一般来说对佩吉并不好。她的第一任丈夫会打她,而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sup>∗</sup>说佩吉丑到和她做爱得先拿一块毛巾把她脑袋裹住。(唉,佩吉长了个大圆鼻子,后来做了整容手术依然不见改观。)波洛克其实从来没有把他的这个理论付诸实践,但你依然觉得他应该更心存感激一些,因为古根海姆不断把他请到自己那些有名的派对上,让他可以结识那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人物。虽然家财万贯,但佩吉·古根海姆生性抠门,所以这些晚间聚会中她只提供难以入口的苏格兰威士忌和拌好盐的薯片。不过,她的确是波洛克最慷慨的资助人之一。

<b>用法:</b>如果你看了一部电影,其中画面、意象震撼人心,但逻辑上说不太通,你可以说它延续了一个伟大的传统,源头就是斯特芳·马拉美。

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就是被这样一个想法启发的:要是能去葛特鲁德·斯泰因的派对那该多好!斯泰因是一个有钱的同性恋犹太作家,二十九岁的时候跟哥哥莱奥一起搬到了巴黎。他们很快建立起了一个让人赞叹的艺术收藏,以至于从早到晚都有人来做客,只是为了看画(如果他们是艺术家的话,也想把自己的作品卖给他们)。最后斯泰因兄妹定下规矩,只在周六晚上接待访客——于是他们闻名遐迩的“沙龙”就这样开始了,渐渐成了巴黎的一件大事。

<b>用法:</b>要是你觉得某人的花园不怎么样,但又不想驳人家的面子,就可以引用斯泰因最有名的诗句:“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

跟哥哥闹翻之后,葛特鲁德和自己的恋人爱丽斯·托克拉斯一起延续着这个传统。客人到了之后——包括毕加索<sup>∗</sup>、马蒂斯、海明威<sup>∗</sup>、菲茨杰拉德等——就和斯泰因谈文论艺,而爱丽斯会在另一个房间招待他们的妻子和女友。斯泰因自己也是个值得重视的作家,虽然她的作品几乎没有人能看懂。她把“意识流”运用到了极致,似乎是认定了任何念头只要出现,她就一定得把它记下来。而且她喜欢依靠“重复”让别人听懂她的意思。她最有名的诗句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就是一朵玫瑰”。(后来她得意地评述道:“一百年来,英文诗歌只在这句话里第一次让玫瑰红了。”)再给你看一个例子:“从善意中,生出红色,从无礼中,迅速生出相同的问题。”像疯话吧?可惜斯泰因始终没有明白,要是一句话没人看得懂,它是有趣不了多久的。

作家

她卖得最好的书是一部相对更直白的散文作品《爱丽斯·托克拉斯自传》。利用了典型的现代主义写作花招,这本书讲的其实是葛特鲁德的人生,而不是爱丽斯的。斯泰因被指在二战时向纳粹卑躬屈膝,让她的名声受损。甚至她作为艺术收藏家的眼力后来也受到质疑。有一个评论者称她有“收集天才”的禀赋。但也有一些人反驳,那些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其实是莱奥甄别出来的,自从兄妹俩分道扬镳,葛特鲁德的艺术收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Gertrude Stein,1874—1946

<b>斯特芳·马拉美</b>

<b>葛特鲁德·斯泰因</b>

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

作为一个最典型的可怜富家女,古根海姆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就是满欧洲跑,并把自己的财富花在当时那些艺术天才的美妙作品上。这些人里包括了毕加索<sup>∗</sup>、康定斯基<sup>∗</sup>、克利<sup>∗</sup>、达利、马格利特和蒙德里安,这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些收藏最终永久地留在了威尼斯的一座豪宅中,后来命名为“古根海姆博物馆”(不要和纽约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混淆起来,后者是她舅舅所罗门·R.古根海姆建的)。至于佩吉是真的有水准能发现艺术精品,从而建起了她质量傲人的艺术收藏,还是主要归功于她那些经验丰富的顾问,向来是有一些争议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