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亵渎的死者
作家
斯特恩生前饱受烦扰,死后也不得安宁。他的《绅士特里斯舛·项狄的生平与见解》(大家为了方便都称它为《项狄传》)有很多游戏笔法和实验性,时常让人发笑,但它最不同寻常之处是作者自己袒露的,他写作这部小说的大部分时候都“心情无比沉重”。他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后来成了一个牧师,但又认定自己其实想当一个作家。于是在四十六岁的时候,他把自己在教区的职责都移交给了助理牧师,坐下来创作《项狄传》,大概就在那个时候,他的母亲躺在临终的病榻上,妻子精神崩溃,扬言要自杀。但这本连载于1759到1767年的书让斯特恩成名了。
<b>用法:</b>要是有人似乎太自我中心,或者太慷慨,你可以让他们去读一读屠格涅夫的一篇文章《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里面提醒了以上两种性格过了头都有危险。
如果你正好路过伦敦大学学院,进去转一下,看看做成了木乃伊的杰里米·边沁。它就摆在一个柜子里,所有人都能看到。边沁这个古怪的英国人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思维是如何的与众不同:他留下遗训,希望自己的遗体能这样被展示出来。实际上,你现在能看到的面孔是用蜡复制的,因为原来的脸大家觉得看了会不舒服。真的头颅被替换之后,曾在柜子里一起存放过一段时间,但一直被学生偷出来恶作剧,所以就被拿走妥善保管起来了。
<b>用法:</b>如果你要在宗教之外建立一种道德观,“边沁的功利主义”——探讨什么将会“为最大多数人创造最大幸福”——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但就是这样一个怪人,发明了史上最直白、最通情达理的思想体系,确实很稀奇。他称之为功利主义,这套理论可以很简单地表述为:善就是“为最大多数人创造最大幸福”。这句话说出来就觉得太浅显了,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但其实它一点也不浅显。大多数道德体系都以宗教的教条为基础,或者建立在哲学家炮制出来的复杂概念上。但边沁的想法像块板砖那么明了、坚实;而其中的内涵却是非常丰富的。
哲学家
首先,这种思想让边沁自己就曾替妇女的权益辩护(他从来没结婚);为了动物权益辩护(他说,关键就在于动物是否会感到痛苦);他支持废除奴隶制、死刑、肉刑和对同性恋的歧视(在边沁看来,同性恋并非不正常,只是“性需求有些不常规”而已)。要说边沁超越时代,没人可以反对。边沁本人举止笨拙,缺乏常识,一些人甚至怀疑他得了阿斯伯格综合征<a id="jzyy_0_43" href="#jz_0_43"><sup>(1)</sup></a>。当然,他的理论可以说是有些过于简化了。定义“善”的时候除了计算“幸福”,难道不该也考虑一点点“公正”吗?比方说,如果为了拯救生命,酷刑逼供真的没有问题吗(假如拷问的对象知道某个炸弹的位置)?
Jeremy Bentham,1748—1832
<b>伊万·屠格涅夫</b>
<b>杰里米·边沁</b>
Ivan Turgenev,1818—1883
要概括这部小说的情节很困难,因为它又是那种受到拉伯雷<sup>∗</sup>影响的早期小说,写得很疯狂。上来就是项狄描述自己在娘胎从无到有的过程。然后它就开始离题——一路离题,离到根本不知道主线是什么,但读来却也始终很有趣。书里还有排版上的特别之处,比如有一页是全黑的。写《项狄传》的时候,斯特恩的肺结核越来越严重,最终不得已出门旅行,希望能减轻病症。在外游荡给了他另一部小说的灵感——《多情客游记》,出版于1768年,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很多人说斯特恩的游戏笔法和实验性预演了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