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亵渎的死者
接下去的三位生命的终曲都让我们毛骨悚然——有人对他们的尸体做了些奇怪的事情(不过边沁是自愿的)。
爱尔兰裔的英国作家劳伦斯·斯特恩去世之后,他被葬在伦敦教堂墓地的尸身被非法掘出,卖给了剑桥大学的几位解剖学家。说来也巧,其中一位手术医师正好和斯特恩有私交,认出了这是他的尸体。他要求这个文学家的遗体必须重新落葬到汉诺威广场。
十九世纪末期,科学家经常在聪明人死了之后把他们的脑子从头骨里割出来,看他们的智商和大脑尺寸有没有关系。就伊万·屠格涅夫来说,似乎这位小说家的才华跟他脑子的大小是有关的——自有记录以来,他的脑子尺寸最大,重达两公斤。
<b>用法:</b>说到某个当代作家用了什么新鲜的技法,你可以煞有介事地点点头,说一句:“我总感觉劳伦斯·斯特恩在《项狄传》里干过类似的事情。”
除了这个硕大的器官,老天还给了屠格涅夫另一样对作家来说很重要的资源——一个悲惨的童年:他的父亲玩弄女性几乎成了一种病态,母亲把气都撒在了小伊万的身上,经常动手打他。但话说回来,生活也给了他一些慰藉。因为家里有钱,他可以在住处周围五百英亩的森林里打猎散心。
作家
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1852年的短篇故事集《猎人笔记》,正是取材于之前提到的那些经历。除了是后来所谓“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里程碑之作,《猎人笔记》中对农奴所受困苦的同情——他们是地主的财产——对1861年农奴制度的覆灭起到了一些作用。在作者看来,这是他的最大成就。但很多他在文学上的崇拜者或许更看重小说《父与子》(1862),这本书描绘了传统的旧俄国和新俄国之间的冲突。
Laurence Sterne,1713—1768
作为一个现代的小说家,他似乎就代表着这个新俄国,但沙皇尼古拉二世治下的保守气氛让人窒息,屠格涅夫不得不远离故土。(他流连于巴黎和巴登-巴登,爱上了一位叫做宝琳娜的歌剧演唱者。)但屠格涅夫自己其实是个温和的人。他写过一篇文章,提出人一般纠结于两种冲动,既想当哈姆雷特(痛苦的思考者),又想当堂吉诃德(慷慨的像孩童般的人物)。照他的说法,中庸之道是最好的。他质疑那些说教之意太明显或宗教情绪太强烈的小说,自然就和托尔斯泰闹翻,后者还曾发出挑战,要跟他决斗(虽然屠格涅夫后来道歉了);另外,屠格涅夫还跟同时代的另一个了不起的人发生过口角……
<b>劳伦斯·斯特恩</b>
<a id="jz_0_43" href="#jzyy_0_43">(1)</a>阿斯伯格综合征(AS):不善交际,兴趣偏狭的内向症状。在分类上不同于孤独症,区别在于这个病没有明显的语言和智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