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装腔指南 > 自杀

自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时候亨特·S.汤普森带着自己风格的新闻报道出现了,他的文章一般发表在《花花公子》和《滚石》上面,他自己称这个风格为“刚左新闻主义”。它比一般的“新新闻”更疯狂,更超现实,让读者很难判断哪些是真的,哪些只是作者的胡思乱想,而且这些文章里汤普森自己每次都会作为人物之一出现。他对腐败的政客和资产阶级的各种虚伪造作深恶痛绝,努力让报道体现他信仰的价值观。对他来说,做新闻——就像他那本《惧恨拉斯维加斯》中所展示的那样——就是要吸毒饮酒过头,然后一个礼拜之后醒过来想断片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才气大盛,往往内心郁愤,以下几位是最后决定自己来个了断的人。

他后来自己也精疲力竭,意识到已经好些年没有写出一本真正的好书了,便在科罗拉多阿斯彭的家中朝自己脑袋开了一枪,了断了自己的性命。他的儿子和儿媳就在隔壁,但听到枪声没有什么反应。他们还以为是父亲房间里有本大书从架子上掉了下来。

<b>亨特·S.汤普森</b>

斯蒂芬·茨威格的姓氏是“分枝”的意思,他的小说当年在英国非法售卖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假名——“斯蒂芬·分枝”。那些小说(继续借用这个比喻)深深扎根于他在奥地利的成长过程,正统、怀旧、感人。有人说茨威格写得过于煽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考察的正是缺乏感情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一个洋洋自得的成功作家收到了一封死后寄出的信,写信的人还是个女孩的时候他就认识,后来还两次同床共枕,但两回都没有认出她来。《心灵的焦灼》探讨的是前一本书的反面。一个男人可怜一个瘫痪的少女,为了劝服她接受一个肯定会成功的疗法,告诉她如果治愈,自己就娶她。她后来发现他对他的朋友否认做过这样的保证,就自杀了。

Hunter S. Thompson,1937—2005

<b>用法:</b>如果一部小说是在中欧发生的,极为怀旧,而且显而易见设置了催泪的情节,你就可以说它是“茨威格式的”故事。

记者、作家

小说家

<b>用法:</b>既然没有几个人知道他名字中间的首字母指代什么,你可以在提及他的时候把他称为亨特·斯托克顿·汤普森,让你的朋友刮目相看。

Stefan Zweig,1881—1942

“我很不愿意向任何人鼓吹毒品、酒精、暴力或精神错乱有什么好处,但它们对我自己是屡试不爽的。”记者亨特·S.汤普森这样写道。这也方便了我们,因为这句话概括了他最喜欢的主题,即毒品、酒精、暴力、精神错乱……以及他自己。照道理,记者的工作应该是冷静客观的,要把自己从报道中抽离。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一种叫做“新新闻主义”的报道风格兴起,记者们开始写又长又个人化的文章,用的技巧一般只在小说中才会出现,比如大段大段的对话和华丽的文笔。

<b>斯蒂芬·茨威格</b>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