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装腔指南 > 纵欲

纵欲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米歇尔·福柯是个极其怪异的法国人,而他的观点是这世上本就没有“正常”这回事。说他怪倒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光头,而且酷爱高领毛衣,虽然这个形象也足够醒目的。福柯年轻时还有暴力倾向,除了自伤自残之外,他在大学里还挥着刀追逐过某位同学。岁数大了之后,他的性伴极为丰富,喜欢出入同性恋酒吧,享受和陌生人玩SM。不过他自己大概会表示: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其实这几乎就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中心论点。因为关于寻常还是不寻常这些概念都是人造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它们由少数有权力的人发明,用来控制那些无权无势的大多数人。

<b>莎拉·伯恩哈特</b>

他用像《疯癫与文明》(1960)和《规训与惩罚》(1975)这样的大部头来支撑自己的理论,还有一本未完成的《性经验史》,在书稿中他关注了许多引人入胜的例子来支持他的文化相对主义:在这些例子中,新科学和新药物的宣布问世都专门设计来压迫某一阶层的人民。反对极权的福柯主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度风行;直到现在,对于很多被社会排斥或被社会限定在某个标签之下的人来说,这个理论依然有吸引力。显然,福柯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也有个限度。比如,有人引用福柯,想要证明精神疾病完全是人发明出来压迫某个社会群体的,总是难以让人信服。有时候这种近似阴谋论的道理很吸引人,但会撞在现实的砖墙上。比如,福柯最初听说艾滋的时候,就认定这是一套政府发明的谎言,为的是迫害同性恋这个群体。可是最终,他染上了这个病,最后也因它而死。

圣奥古斯丁留下的作品拓展了基督教关于灵肉之间的永恒挣扎和原罪的思考——我们大致上都是邪恶的,除非竭尽全力向善,否则一定坠入地狱、烈焰加身。一方面,这种对于人类的认知似乎没劲极了,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励你过一种更高尚、更文明的人生……就在于你怎么看了。至于圣奥古斯丁(有时候大家也把他称为希波的奥古斯丁,为了把他和其他几个分量更轻一些的也叫奥古斯丁的人区分开来)的影响力,那是毋庸置疑的。他通常被认为是基督教的缔造者之一,而他自己的人生也很好地象征了基督教训诫之中的核心内容,那就是征服自我是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b>巴勃罗·毕加索</b>

伯恩哈特另一个让公众震骇反感的地方是扮演《圣经》中的人物。奥斯卡·王尔德<sup>∗</sup>在创作戏剧《莎乐美》的时候,就把她想作女演员的最佳人选。她还主演过一部悲剧叫《犹大》;戏中的加略人犹大(由伯恩哈特扮演)背叛基督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报复——因为基督偷了犹大的女朋友——抹大拉的马利亚。伯恩哈特一直自称是无神论者,众所周知,但在临死前她一下害怕起来,要求天主教堂为她做死前的祷告和仪式。

作为一个演员,伯恩哈特的天赋并不傲人。她说话都是气声,没有力度,而且长相与其说美丽,其实算是“一见难忘”。但她无疑具有明星气质(读者也可认为那就是一种性感)。她最值得一提的角色是哈姆雷特;说到对戏剧表演功力的考验,要挑战哈姆雷特这件事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但伯恩哈特的表演让人印象格外深刻,是因为虽然在莎士比亚的时代男演员会在台上扮演女性,但很少见到女演员演男性。而伯恩哈特居然演了戏剧世界里恐怕最有名的一个男性角色,这在那个时代无疑是女权主义的一次奇袭,因为在很多国家里女人甚至没有资格投票。

<b>米歇尔·福柯</b>

莎拉·伯恩哈特是法国著名女演员,但可以说大家记忆最深的还是她饱受非议的个人生活。她的无数情人中包括威尔士亲王;富可敌国的交流电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特斯拉后来抛弃了她,因为被她分心得没法好好研究他的电路了);一个比利时的贵族(他们生了一个孩子,最后成了她的经理人);还有一个女画家。这还没有算上她一次次临时在达官贵人间出卖身体所结交的性伴侣。这个行当她是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每次急着用钱的时候就重操旧业。

Michel Foucault,1926—1984

<b>用法:</b>为了表达某位女子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大美女,但“明星气质”显露无遗,可以把她比作莎拉·伯恩哈特。

哲学家

演员

<b>用法:</b>“正如福柯所言”是个你需要熟练运用的短语,当你想表达“世上没有‘正常’这一说”,或者政府有办法制造科学理论来控制民众时,都可以用它来加强你的论述。

Sarah Bernhardt,1884—1923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