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欲
<b>圣奥古斯丁</b>
毕加索始终没有成为一个纯粹的抽象画家。他的作品一直都在表现某个实在的东西。在他1937年的大型作品《格尔尼卡》中,你可以从一片狼藉中看到一只正在嘶叫的马头探了出来。这是艺术家对纳粹轰炸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回应。占领巴黎之后,几个盖世太保的军官去了他的公寓,看到一张《格尔尼卡》的照片,其中一个问道:“这是你的作品吗?”“不是,”毕加索冷冷地回道,“这是你们的作品。”
很多人认为作家和艺术家都恣情纵欲,很多时候这样的看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这位全球闻名、赞誉满天的艺术家是在一场晚宴中间去世的,当时他正和妻子杰奎琳一起招待宾客。还有一位艺术家也遭遇了相同的命运,而大家也会习惯性地把那个人称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他正在意大利求学,耳朵里似乎总听到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反复对他说:“改过自新吧!看点书!”圣奥古斯丁抓起正好在手边的一本《圣经》,打开之后就是保罗给罗马人写的信:“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他就照着这些指示做了,掀开人生新的篇章,从此避开男女之事,最终成了希波主教。
Pablo Picasso,1881—1973
“上帝啊,让我变得心思纯洁、摈弃肉欲吧,但不是现在!”这是圣奥古斯丁在他放荡的青年时期一句著名的祈祷。他是在非洲北部的希波长大的,隶属于罗马帝国。在他自传性的《忏悔录》中,圣奥古斯丁讲述自己曾经如何为肉欲所俘虏,沉溺于各种恶行(这是“毫无保留回忆录”界的前辈了)。他有很多情妇和一个私生子,混迹于一群行迹不端的伙伴中。
艺术家
<b>用法:</b>如果要提到“关于原罪的理念”,为什么不说“圣奥古斯丁关于原罪的理念”呢?听上去要高级得多。
<b>用法:</b>要是有人夸奖你身上某件蓝色的衣服或饰品,你可以回答:“我正在经历我的‘蓝色时期’。”
神学家、哲学家
巴勃罗·毕加索身材矮小,但情人倒是不少;而且岁数越来越大,女朋友却始终年轻。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十年,他一连串恋情的对象最起码都比他年轻四十岁。根据各种流传的说法,他对这些女子都不太好。(1966年有部电影叫《忘情毕加索》,就是关注了这个主题。)似乎他的想法就是:我是艺术天才,想怎样就怎样。
St Augustine,354—430
质疑他是个艺术天才的人的确不多。他不但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有大量作品问世,而且仅仅是擅长的风格就多样到非俗手可以企及,此外,他的创作还显然非常轻松。毕加索的父亲曾是个专业画家,但当毕加索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因为画技太过高超,让父亲绝望得封笔了。年轻的毕加索离开祖国西班牙到了巴黎之后(他余生都在这个城市度过),经历了几个关键的艺术阶段:蓝色时期(他的画作用了大量蓝色,看上去很压抑)和玫瑰时期(他用了大量的玫瑰色,看上去更开心一些)。他在1907年画出的《亚威农少女》是延续了保罗·塞尚的艺术探索,将一群摆出造型的妓女奇怪地碎片化了。之后他又小小地前进了一步,同乔治·布拉克一起发明了立体主义。这种风格是把日常用品或人物作为对象,但要把它们从多个角度呈现的样子同时描绘到画布上。犬儒派的人会说,这种画到最后重叠的意象实在太多,根本辨认不出原来要画的东西是什么。(顺便提一句,这种风格之所以叫立体主义,是因为一个批评者说最后的画作像是很多立方体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