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纳粹骚扰
有一位瑞士老师曾带他的学生出去野餐。他提议大家都给附近的一个高架水渠画一幅写生,其中一个学生画了那个高架柱子之后在底下又画了一双鞋。一个有名的评论家这样说:“自那一天起,所有的高架水渠都能走路了。”要说的就是,保罗·克利在十一岁的时候已经展露出了天才。
从哪里说起呢?先讲俄狄浦斯情结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相信希腊神话里俄狄浦斯不小心杀死父亲、娶了母亲的故事代表了一种深刻的人性。那就是我们都暗恋自己的母亲,憎恨我们的父亲,可又假装不是这样,于是又引发了其他的心理问题。听到这里我们只想说:别把你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西格蒙德!
但一开始他还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和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sup>∗</sup>一样,他幼年在小提琴上造诣很高。之后克利放弃了音乐,觉得这是个行将就木的传统,转而投身艺术。
他用四年写出了五百十二行的长诗《年轻的命运》,1920年出版,立刻被誉为经典。诗的开头是这样:“如果不是风,又是谁在那里哭泣……”这首诗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写的,她望向大海,思考人生是否值得一过。很多人认为瓦雷里是在评论一战的暴行,这首诗也被视作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法国诗歌之一。
作家
<b>保罗·克利</b>
André Breton,1896—1966
Paul Klee,1879—1940
Paul Valéry,1871—1945
<b>保尔·瓦雷里</b>
诗人
布列东追求无政府主义,支持共产主义,纳粹占领法国之后他自然赶紧逃离了欧洲。他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周游世界,结交朋友和超现实主义的信徒;收集艺术品和文玩。巴黎的蓬皮杜中心收藏了布列东公寓的一面墙,上面还保留着他最喜欢的几幅画。
<b>用法:</b>遇上大风,你可以引用一句瓦雷里的诗:“起风了!……我们必须试着活下去!”
<b>安德烈·布列东</b>
艺术家
我们要想到弗洛伊德是在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做的这些研究,当时那里几乎每个人都精神极不正常。而且,他还吸食了大量的可卡因(他以为是有益健康的)。后来纳粹出现在他维也纳的家中,要求他拿出一大笔钱,然后又把他的女儿安娜带去审讯了二十四小时;于是弗洛伊德就逃到了伦敦,度过余生。他死于颌骨癌,而引发这个病的就是他爱抽粗大的雪茄。他的遗体就葬在伦敦的一处犹太墓园:格德斯绿地。
<b>用法:</b>如果你想要举一个天才的例子,克利会是很好的人选,因为他的名气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sup>∗</sup>和莱昂纳多·达·芬奇这样的人要小多了。
他很多理论的问题就在于它们不能被证伪(参见卡尔·波普尔<sup>∗</sup>)。但他创立了心理分析却是事实,而且只要看他发明的概念有多少今天依然在用,就知道他的影响力有多么大了。婴儿性欲:小孩子也有性冲动。谈话治疗:聊一聊你在烦什么会好受一些。快乐原则:我们总渴望感官的享受。死亡冲动:自我毁灭的冲动。阴茎妒忌:女人内心里渴望拥有阴茎。本我、超我、自我:本能欲望、社会道德和协调这两者的意志。压抑:拒不承认难以接受的经历。移情:通过自我欺骗把憎恶或渴望转嫁到另一个人身上。弗洛伊德式口误:无意说了一句什么话却揭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卡罗要感谢布列东的不只这一件事——所有对超现实主义感兴趣的人都该感谢这个法国人,因为正是他在1924年用一篇《超现实主义者宣言》发起了这个破旧立新的文化运动。那篇文章(也是布列东最能让后人记得的成就了)宣称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挣脱逻辑的暴政。提到超现实主义,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像达利这样的画家和他们那些故作诡谲的作品,但需要留意的是,这个运动不只有画家参与,也有像布列东这样的作家。他推崇“自书写作”,也就是脑袋里想到什么就写下来,不用去管意思连不连贯。要想知道他的诗歌大概是什么风味,可以试一试他对妻子的描绘:“在老虎齿间的水獭的腰。”他刚说了句啥?看起来,超现实主义还是让视觉艺术家去实践比较好。
法国诗人保尔·瓦雷里从来没有拿到过诺贝尔文学奖(尽管被一次次提名),不过,因为他在文坛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文化界拥有不少尊贵的头衔(比如,法兰西学院院士)。但二战中因为拒绝跟支持纳粹的维希政府合作,他的这些头衔全被剥夺了。
弗里达·卡罗<sup>∗</sup>能成名全靠安德烈·布列东。是后者在访问墨西哥的时候“发现”了这位艺术家,邀请她去巴黎展览自己的作品。他对于弗里达本人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所以没有去机场接她,而是派了自己的妻子雅克琳。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两个女人开始了一段充满激情的爱恋。
他的写作生涯证明了一件事,就是等你自己准备好了再杀入文坛是多么明智。瓦雷里二十一岁的时候是个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但另一位诗人斯特芳·马拉美<sup>∗</sup>的离世让他失去了一位朋友和导师,瓦雷里感到难以承受,开始怀疑人生,并最终停止了写作。1898年,他正看着窗外的狂风暴雨,突然意识到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于是决定放下了手中的笔。要再等十九年,他的另一位导师(某广告公司的前领导,瓦雷里曾是他的秘书)去世,才让诗人转念结束了这段被誉为“伟大静默”的封笔状态。
<b>用法:</b>没有什么比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自己做了个什么梦更无聊的了。为了中止这样的对话,可以让他们照布列东的建议把做的那个梦写成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