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的黑名单
当哥白尼的遗骨2005年在弗洛姆博尔克大教堂下被发现时,教会给他装了一块匾,不仅认可他是“日心说”的创立者,也指出他曾经是个教士(哥白尼在教会中担任过一个小职务)。对于一个曾经取缔他作品的机构来说(和哥白尼当时的担心一样),这算是某种致歉了。可即使是科学界也要过了好几十年才接受他的学说:很多人觉得哥白尼违背常理只是为了装聪明。最起码的,如果他说的没错,如果地球真的在宇宙中穿行,那你扔一个苹果出去它怎么不飞走呢?它为什么就简简单单掉在地上?这些问题还要再等一个世纪,英国科学家艾萨克·牛顿<sup>∗</sup>会替哥白尼回答的。而且这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醉心于研究神秘的炼金术——瑞典最有名的剧作家也是一样……
<b>弗朗索瓦·拉伯雷</b>
<a id="jz_0_46" href="#jzyy_0_46">(1)</a>“旋转”(revolve)和“革命”(revolution)有相同的词根。
天主教会时不时地就会被气得非表达自己的反对不可。
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
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博学者、医生和修道士;他的书也跟作者本人一样变化多端。前两本关注的是两个巨人的事,他们就叫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对于吃喝玩乐总不厌倦;而另外那几本则主要写其他一些角色寻找所谓“圣瓶”的历险。拉伯雷真的很好笑。据说他最后的遗嘱上只有一句话:“我什么都没有,欠了一大笔钱,剩下的我都留给穷人。”
天文学家
小说(暂且定义为用非诗歌体写成的关于虚构角色的长故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有人得发明它。最初的小说经常都不太光彩,往往是一个寡廉鲜耻的角色不断陷入麻烦中。当时比较典型的作品是一个小说系列,叫做《巨人传》,被认为太过伤风败俗,成了天主教会的禁书。作者也一定预见到了这本书会引起的轩然大波。刚出版的时候他用的是一个笔名,阿尔高弗里巴斯·纳西埃,这是他把自己真名的字母打乱之后重组的一个怪名字,这个作家本名叫弗朗索瓦·拉伯雷。
<b>用法:</b>“哥白尼革命”用来形容某种理论一经问世,就将之前所有的想法都完全颠覆。
<b>用法:</b>一个“拉伯雷式的人物”往往指他带有传奇色彩又颇为讨喜,喜欢感官享受(尤其是食物、酒精和性爱),对善恶对错则不太关心。
“哥白尼革命”听上去有点像某个湮没在历史中的起义。但“革命”这个词在这里不是指百姓的血腥暴动,而是天体的环形轨迹。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最早提出比较具体的“日心说”:即宇宙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阳;他所阐释的“旋转(革命)<a id="jzyy_0_46" href="#jz_0_46"><sup>(1)</sup></a>”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着地球。
作家
除了仰望星空,哥白尼还是一个医生、经济学家、诗人和欧洲北部寒冷省份瓦尔米亚的一个官员。很好理解他当时也害怕他的“日心说”会被天主教会视作异端,因为它颠覆了《圣经》把地球放在宇宙中心的“地心说”,所以一直没有出版《天体运行论》,直到1543年快要去世的时候。传说他中风之后昏迷,但醒了过来让人把这本书放在他手里,然后死时脸上还带着微笑。
François Rabelais,1494—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