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装腔指南 > 知识最性感

知识最性感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艺术家、摄影师

当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开始和自己的大学教授马丁·海德格尔<sup>∗</sup>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两人能走到一起是非常奇怪的。阿伦特是个犹太人、反法西斯主义者,而海德格尔至少在某一段时期之中是个纳粹的支持者。(比如在他就职的大学,就是海德格尔让行希特勒的纳粹礼成为了一种惯例)。很久以后,两人早已结束了恋情,阿伦特还为自己的前情人辩护,声称他最不济也只是幼稚罢了。她的话还是有分量的,除了一度身陷集中营之外,她那时也已经是个文坛明星了,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她对独裁政权的分析。

<b>用法:</b>只要一张照片里包含了超现实的元素——比如一个看起来完全不应该出现在那里的东西,就可以说它或许受了一点点曼·雷的影响。

<b>用法:</b>如果你读了一个关于杀人犯的深度报道,发现他们除了爱杀人之外显得和常人无异,你可以宣称:“阿伦特所谓的平庸的恶的又一例证。”

就跟很多有才华的人一样,美国艺术家曼·雷喜欢跟其他有才华的人上床。其中之一就是比利时诗人阿冬·拉克鲁瓦,她后来在1914年成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当他们1919年分开的时候,拉克鲁瓦愤恨地告诉他:“离开了我你什么事都成不了!”他的回答很低调:“我们到时看吧。”但随着时间流逝,这句反驳一定越发显得高明。之后没过多久,雷就搬到了巴黎,开始了自己一段创作最为旺盛的阶段,而且凭借那时候的作品,他被很多人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有一次别人问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人要怎么做才能让生活更美好;他回答:我们都应该“在墓地里多待一会儿”。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建议,这一条算是其中有点病态的了,可虽然海德格尔的首要哲学精神把接受人类终有一死作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细看之后却积极和实用得叫人意外。

<b>用法:</b>下回散步的时候,宣称你散步不只是为了身体好,而且是希望借此逃脱那种海德格尔式的“被抛性”。

在他那本《存在与时间》(1927)中,海德格尔提出,只有直面了我们将死这个事实,我们才开始活着。或者我们可以用他的术语来说:只有拥抱了“Das Nichts(不存在)”,我们才能对付得了“Das Sein(存在)”。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时候过着一种“不真实”的人生:我们焦虑的是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但其实这些人并不关心我们,也不能将我们从必死的命运中拯救出来——所以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要一直讨好他们?第二点,他写道,我们都是“被抛进”这个世界的。他用这个词表达我们并没有选择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也无法选择我们出生在哪里,父母是谁,所受的教育是怎么样的。自然而然的,我们早期的体验和信念都是被“抛”在我们身上的。这种“被抛性”,就跟我们的“不真实”一样,需要被超越。如何超越呢?海德格尔推荐在乡野中长时间地散步,琢磨我们的存在是多么神奇。

哲学家

如果方才的这些介绍让你觉得海德格尔听上去还挺好理解的,请不要被误导。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哲学家之一,他延续了德国哲学不可理解这一伟大传统,前辈之中包括了像伊曼努尔·康德<sup>∗</sup>这样的人。(当然也正因为这一点,谈话中提到海德格尔才更令人刮目相看。)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人能完全确定任何一句话到底符不符合海德格尔的思想。

哲学家

“艺术并无发展,”雷曾经这样评论道,“就像做爱没有发展一样。只不过就是各人方法不同而已。”虽然这句话说得漂亮,但他的艺术生涯确凿无疑地能看出发展来。曼·雷原名伊曼纽尔·拉德尼茨基,父亲是个裁缝。他刚开始作画时风格相当传统,但后来受到马塞尔·杜尚<sup>∗</sup>的启发,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核心成员。他标志性的一件作品叫《伊齐多尔·迪卡斯之谜》,里面是一台用布裹起来的缝纫机(这也是在向他父亲的职业致意)。

Hannah Arendt,1906—1975

只要是个人物,雷全都认识,而且他充满活力地从一种风格变向另一种风格,显得很是轻松。到了今天,他最让你记住的或许是在摄影中的实验。《安格尔的小提琴》很典型地体现了他在视觉艺术上的机智,那是一张他情人的黑白照片(情人的名字不同凡响,叫“蒙帕纳斯的吉吉”),我们从身后看到她裸露的背部,曲线让人想到小提琴。他还很有心计地给当时不少有才华的人拍照片,其中包括詹姆斯·乔伊斯<sup>∗</sup>、葛特鲁德·斯泰因<sup>∗</sup>,以及一位除了天赋还有无比美貌的学徒……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b>曼·雷</b>

<b>马丁·海德格尔</b>

Man Ray,1890—1976

在研究纳粹的过程中,阿伦特造出了一个词叫做“平庸的恶”,想要表达的是:那些骇人听闻的恶行,实施者往往是一些看上去并非恶魔附体之人,他们也并不是出于纯粹罪恶的目的。她用这个词形容阿道夫·艾希曼,大屠杀的设计师之一。阿伦特相信艾希曼把无数犹太人推向死亡,并不因为他对犹太人深恶痛绝,也不是因为他是个施虐狂,而是出于一个平庸到悲剧的原因:艾希曼是个想要飞黄腾达的人,他知道屠杀犹太人能帮他在纳粹的政党中步步高升,于是就简简单单对其中的惨剧选择视而不见。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