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eka!
阿尔伯特·史怀哲曾经说过:“一个人确乎能力有限,但如果他能每天尽力做好自己的事,那晚上就能睡好觉,第二天就又能做这件事了。”而且他这样的人很难得:自己宣扬什么都能身体力行。年轻的时候,他立下志愿,三十岁之后要致力于帮助他人,而在那之前,可以依着自己兴趣生活。而既为史怀哲,他没有去追求姑娘或者每日好酒贪杯,而是对《圣经》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具体来说,他的《追寻历史的耶稣》提出耶稣相信世界快要终结是场误会。
<b>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b>
史怀哲果然说到做到,花了七年时间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医药,然后前往非洲。他在加蓬成立了阿尔伯特·史怀哲医院,并把余生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那里,救治病患。某天,他坐的小船正在一群河马间缓缓前行,突然一个词闪现在他脑海,构成了他的整套哲学:敬畏生命(在德语中是“Ehrfurcht vor dem leben”)。基本上,它指的就是要帮助他人,但是史怀哲把这个意思在接下来的好些作品中表述得如此激动人心,1952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不过他在自己关于教育的论述中的确表示孩子应该在乡下长大,而不是在大城市里。他的批评者指出,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谁也受不了听卢梭指手画脚——这个人怕工作受干扰,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扔到了育婴堂里。跟卢梭本人交往起来也是个噩梦,他虚荣心强,有妄想症,经常和帮助自己的人闹翻。1766年,卢梭出版了那些煽动性很强的作品让反对他的人朝他家里扔石头,于是卢梭逃到了英格兰。启蒙思想家大卫·休谟<sup>∗</sup>接纳了他,不过到最后卢梭果然又跟他反目成仇。
不可避免地,史怀哲也会招来反对声。他声称自己不仅仅是被耶稣对信众的那句教诲“得人如得鱼”所打动,也是替同胞德国人在殖民地的暴行悔罪。但有些人说他对加蓬的当地人常流露出殖民者的傲慢。到了晚年,他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sup>∗</sup>和伯特兰·罗素<sup>∗</sup>这些人一起反对核扩散。顺便一提,他精通理查德·瓦格纳<sup>∗</sup>和J.S.巴赫,自己还是个水准极高的管风琴演奏家。
爱默生这个名字现在很少从大家口中听到了,虽然他一直被称为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美国知识分子。根据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的观点,爱默生的学说还有些始料未及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其他人纷纷发展出和基督教并行的信仰,比如摩门教和基督教科学的出现就离不开爱默生所做的铺垫。
爱默生出生和成长在波士顿,年轻的时候被授以牧师之职。后来他的妻子和两个兄弟死了,爱默生陷入了悲痛之中,开始怀疑基督教关于上帝的观点,认为他可能不是一个全善的神,也不会插手人间的事务。再接下来,他开启了一段公共讲演的生涯,还把讲演的内容加工成像《自立》之类可读性极强的散文,结集出版之后大为畅销,让他在讲演中赚来的那些钱更锦上添花。除了超验主义,爱默生还劝告大家像美国的政治独立一样追求个人独立。美国有一脉雄辩的“个人主义”(一般认为这就是爱默生的主题)的悠久传统,时而直白,时而抒情,在这种表达的发展过程中,爱默生居功至伟;他影响了很多人,从超验主义同仁亨利·大卫·梭罗<sup>∗</sup>到诗人沃尔特·惠特曼<sup>∗</sup>。
<b>阿尔伯特·史怀哲</b>
美国哲学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的顿悟发生在逛巴黎植物园的时候,不仅仅是那里动人心魄的美给了他灵感,也是一切都井井有条的样子,让他看清了事物都美好地关联着。从那一刻起,爱默生就不再是一个基督徒了,成为了后来所谓的超验主义者:相信上帝隐藏在周遭事物中,在自然中,在一切之中。
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
<b>用法:</b>下一回有人跟你说:“我倒也没有真正的信仰,不过我确实认为上帝就在我们周围,在树木和海洋中。”你就可以回答:“这么说,你是一个爱默生派的超验主义者了!”
作家、传教士
哲学家
<b>用法:</b>有人要抢劫你的时候,可以问这么一句来迷惑他:“你史怀哲式的对生命的敬畏到哪里去了?”
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