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装腔指南 > 奇装异服

奇装异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伊壁鸠鲁只有两件斗篷。换句话说,传言他是个放纵的享乐主义者,实在是错得不能更离谱。即使是他还在世的时候就有流言蜚语,说他和朋友住的那个群居村是个骄奢淫逸之地。可这不是他的风格。现实中,他过着一种简单、清醒的生活,戒掉了性爱和麻醉剂,食谱中只剩面包和橄榄,难得加一块芝士就算吃了顿大餐。

<b>莱内·马利亚·里尔克</b>

想一想你生命中真正觉得开心的那些时刻。再想一想那些时刻是什么让你觉得开心的。何不改变你的生活让这样的时刻更容易发生?伊壁鸠鲁说如果我们足够诚实,那么照以上的标准,都会承认我们大多数人都抱持着错误的想法在生活。他相信存在的意义不完全是愉悦,而是免除痛苦,这种状态他称为“ataraxia”(字面义就是“无扰”)。所以他不会去追求放荡的生活。而他和朋友们住在一起也正是因为追求性与爱带来的快乐比不上培养友谊。

她有两个名字浮夸的弟弟:奥斯波特和萨切维雷尔,跟玛丽莲·梦露是朋友(她们是在西特韦尔给好莱坞写剧本的时候认识的),跟诺埃尔·考沃德有仇,看来这位女诗人的生活着实不易。她只有过一次恋情,对象是俄罗斯艺术家帕维尔·切利乔夫;帕维尔是男同性恋,两人大概是没有肉体关系的。她成年生活的极端很可能是一段漫长的逃离,逃脱痛苦的童年。她的母亲是个酗酒者,父亲乔治·西特韦尔爵士是个精神不太正常的贵族,曾经绑了一个装置在女儿脸上,就为了让她的鼻子能变短一点。

傻子才把爱情当成宝贝。金钱也是一样(让我们开心的是产生满足感的工作)。奢侈品也一样:伊壁鸠鲁说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内在的平和,却错误地认为它能通过奢侈品来获得。他建立了“花园”,类似一种群居的社区,静静地同朋友住在一起,大家分担做饭、打扫等任务,一起讨论哲学。这种做法流行起来,地中海沿岸到处都出现了伊壁鸠鲁式的“花园”。后来基督教把它演变成了修道院,遵循的是类似的原则。

里尔克年轻时有幸得到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点拨,后者让里尔克收敛一下他狂放不羁的文风,不妨再加入几分客观冷静。时过境迁,这位诗人发现自己也被年轻人盯着讨要一些教诲。他回复了其中一个叫做弗兰兹·艾克塞瓦·卡普斯的人,前后一共写了十封广为流传的信,后来结集出版,书名叫《给年轻诗人的信》。这些信里他建议诗人应该有什么感受。他写道:诗人要爱,“这是需要我们做的最难的事,也是终极的考验和测试,其他的工作都只是‘爱’的准备”。

里尔克后来就成了一个敏感的、满怀愁绪的诗人。“如果我叫喊,谁会在天使的序列中,听到我?”他的经典作品《杜伊诺哀歌》开头这样问道。他说自己在峭壁上散步时,风中有个声音对他念出了这句话,他就记在了笔记本上。这个问题——也就是如果里尔克呼喊了谁会听到他——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为里尔克的诗歌生命力久得惊人。今天,虽然他那些心醉神迷的诗句翻译出来总显得有些失色,但他在美国的受欢迎度不亚于鲁米<sup>∗</sup>和纪伯伦。

<b>伊壁鸠鲁</b>

奥地利诗人莱内·马利亚·里尔克最后成了这样一个十分细腻的男子大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仅仅是因为他中间的名字是马利亚——一般是女孩的名字——也因为他的姐姐在他出生前一周死了。于是,伤心透顶的母亲有一段时间就给儿子穿女装,甚至喊他“索菲”。

Epicurus,公元前341—公元前270

<b>用法:</b>当你内心饱受煎熬的时候,高声念出:“如果我叫喊,谁会在天使的序列中,听到我?”然后补一句这是里尔克写的。

哲学家

诗人

<b>用法:</b>很多人以为“伊壁鸠鲁式的”这个形容词就是说“要寻欢作乐”,这是不对的,它指“平和与沉思”。保险起见,每次你提到伊壁鸠鲁都应该澄清这个误会。

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