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51区的脑补闭环了(1w)
一个接一个的克服,能做到微米级的步进式光刻机打造出来后,芯片印刷上的难题都迎刃而解。
按照原历史,华国本来也在1965年,由华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和申海光学仪器厂一起合作,研发出了华国第一台65型接触式光刻机。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里关于半导体技术制定的计划,几乎都实现了。
而且此时的华国缺乏精密半导体制造设备,光刻机和晶圆切割机都很缺乏。
最开始大家只能使用锯子手工切割硅片,并通过人工抛光达到所需平整度。
光刻工艺需要高精度掩模和曝光系统更是只能依靠自制设备。
“守觉,这块硅片的表面粗糙,刻蚀不均匀。我们的光刻设备精度不够。”
“是的,我们只能靠手工调整掩模和曝光时间。必须再试几次。”
其中发光二极管决定了全球目前只有华国能把体积做小。
王守武和王守觉两兄弟想到了这段时间的艰辛,大家别说九九六,完全就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状态,除了必须吃饭睡觉这种生活需求外就是工作。
1957年开发华国首款锗合金晶体管就是他们两兄弟一起合作。
这次也不例外。
他们是这款名为XM-01型号便携式计算机的主要研发方。
大家都深知设备限制,不得不自力更生。
最开始团队只能自制光刻掩模,通过反复试验优化曝光和显影工艺。
设计最简单的光学系统,利用现有显微镜改装,勉强实现微米级图案化。
这样搞,无论是良率还是稳定性都特别差。
好在东德的合作很快到来,就像一阵春风,东德在光学仪器上,帮助他们快速解决了原本无法解决的关卡。
XM-01,也就是熊猫01,之所以叫熊猫不叫红旗,一方面是因为熊猫好歹算个品牌,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这回有野望,希望能够卖到自由阵营,赚美元回来。
一般的方法肯定卖不过去,但在燕京负责对外贸易同志的想办法下,他们找到了一条路,走芬兰做转口贸易。
关于如何走芬兰过一遍先按下不表,接着回到51区。
对王守觉和王守武两兄弟来说,目标是制造一块包含多个晶体管、电阻和电容的单片集成电路。
其中包括了硅材料提纯、平面工艺、光刻、刻蚀和互连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