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
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庄子的太太死了。
朋友死了太太当然要吊唁,因此惠子去看他。
因此我们的文化内核,必然是“群体意识”(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讲公权就政治正确,讲私权则难免风险。于是,我们就不敢讲,不想讲,甚至不会讲了。
由是之故,杨朱的私权论一发表,就震惊天下。同样由于这个原因,他也很快就被污名化和妖魔化。人们一知半解地嘲讽着他的“一毛不拔”,不知道“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才真该是理想。
承接了杨朱思想血脉的,也许只有庄子。
庄子是超凡脱俗的,他似乎并没有卷入这场君权与民权、公权与私权的论争。但作为诗人哲学家,他却诗意地思考和回答了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这,岂非维权?
当然是。而且,他维护的还不是笼而统之的民权,而是每个人的个人权利──私权。
私权重要吗?
很重要。
私权是相对于公权而言的。前者叫私权利,后者叫公权力。没有私权利的让渡,公权力就没有合法性,也没有必要性。因此,公权力绝不能侵犯私权利。哪怕你号称大公无私,也不行。
第四章活着为什么
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桥上休闲。
庄子说,你看那浪里白条,从从容容地游来游去,这就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也不是我,哪里知道我不知鱼乐?
没有私权,就不会有公权。
没有私权,也不会有人权。
可惜这一点,我们常常忘记,甚至不知道。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原因就在我们历史上的所有制,既非公有(公共所有),又非私有(个人所有),而是家有(家庭所有,或家族所有)。没有私产(个人财产),哪有私权(个人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