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易中天中华史卷6:百家争鸣 > 分节阅读 11

分节阅读 11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岂非漏洞?

当然是。如果不堵住,儒家还是站不住脚。

那么,谁来填补漏洞?

荀子。

荀子:善能胜恶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这就是共同人性。由此产生的,是共同价值,即仁义礼智。其中,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

所以,仁义礼智,并不是外部世界强加的,而是每个人都固有的,只不过大家没怎么注意而已。其实,只要认真想想,努力追求,则“人皆可以为尧舜”。10

相反,舍弃向善可能性的,就成为恶人,这就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11

这就是世人有善有恶的原因。

荀子的主张,是把人性分成两半。

哪两半?

一半叫性,一半叫伪。

什么叫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12什么叫伪?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不在天而在人的,谓之伪。13也就是说,天生如此的就叫性,事在人为的就叫伪。

很清楚,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加起来,才相当于

仁义道德的人性依据,也就在这里。

这当然是对儒学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因为把核心价值观提出来了。

现在,还有问题吗?

有。

我们要问:按照孟子的说法,人类不是没有什么天性吗?人的社会性,不是并非天生吗?那么,他为什么无须教育,就会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这些人性中向善的可能性,怎么就“我固有之”而“非由外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