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7
对于狼狈不堪的刘备来说,鲁肃真是天上掉下来的活神仙。因此,当鲁肃提出联盟建议时,刘备和诸葛亮都没有任何异议。于是鲁肃陪同刘备一行到了夏口,后来又进一步东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州樊港入江处)。
然而孙权却犹豫了。
这当然是一个宏伟蓝图。但在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刚刚战胜袁绍的时候,鲁肃也好,孙权也罢,恐怕都只能说说和听听。因此孙权淡淡地回应:孙某尽力一方,只是为了辅佐汉室。先生所言,可不是孙某敢想的。
其实鲁肃的话,孙权听进去了,尤其是“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猝)除”这两句。其中奥妙,则不言而喻:汉室不可复兴,由霸业而帝业就是可能的;曹操不可卒除,先三分后一统就是必须的;孙权的路线既然是与曹操划江而治,南方对抗北方就是必然的。
但,南方弱小,北方强大。南方要想对抗北方,就非得联合不可。这正是鲁肃要极力主张与刘备联盟,孙权也最终要去赤壁之战那汪浑水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仅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鲁肃同样知道,而且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了七年。
当然,他们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一统天下。
诸葛亮使命艰难。
实际上,真正促成孙刘联盟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另外一个人,因为他比孙权还会算账。当他把所有的账都跟孙权算清楚以后,孙权就拍板了。
此人就是鲁肃。22
鲁肃是在周瑜的建议和推荐下投奔孙权的,而且初次见面就有了“合榻对饮”的密谈。这次密谈,跟当年毛劝说曹操,沮授劝说袁绍,后来诸葛亮劝说刘备,意义同样重大,堪称“鲁肃版”或“东吴版”的《隆中对》。
孙权问:如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孙某有幸继承了父兄余功,便也想建立齐桓和晋文那样的霸业。先生既然看得起孙某,不知有什么办法可以教我?
且看鲁肃的三部曲:第一步,巩固江东,与中原(曹操)、荆州(刘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适当的时候夺取荆州,进而占据整个长江流域,与北方分庭抗礼;第三步,称帝建国,谋求天下一统。
这就与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规划惊人地相似。换句话说,他们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也都需要“南方对抗北方”。只不过鲁肃说的三家,是曹操、孙权、刘表;诸葛亮说的,则是曹操、孙权、刘备。
然而鼎立的三足是一样的,即中原、江东与荆州。荆州在刘表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表。荆州在刘备手里,就是曹操、孙权、刘备。事实上,后来鲁肃和孙权也做了调整:刘表换成了刘备,对峙也变成了联合。
联合也是鲁肃促成的。
刘表病故后,政治上极为敏感的鲁肃立即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便以吊唁的名义出使荆州。走到江陵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又立即北上与刘备相会于当阳长坂。
这跟刘备问诸葛亮,是一样的。
鲁肃却当场泼了一瓢冷水:将军怕是当不成齐桓和晋文了。想当年,高皇帝也想尊奉义帝成就霸业,但是项羽不同意。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有曹操在,将军怎么成得了齐桓公和晋文公?
做不成齐桓、晋文,那做什么?
做皇帝。
鲁肃说:当今天下形势,是大汉已无希望,曹操实力雄厚。因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等到北方处于多事之秋时,再向西进军,将整个长江流域都据为己有,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这可是高皇帝的功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