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8
多尔衮接过书信,展开来看,心想,吴三桂这厮会在信中说些什么?
大明国平西伯宁远总兵吴三桂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蚊负之身,荷宁远总兵之任。王之威望,三桂素有深慕,但春秋之义,交不越境,所以未敢通名于王,人臣之谊,谅王必能知之。今我国以宁远偏孤,令三桂弃宁远而镇山海,思欲坚守东陲而巩固京师。不意流寇逆天犯阙,以彼狗偷乌合之众,何能成事?但京师人心不固,奸党开门纳降,致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
多尔衮听后,心中好笑,李自成系汉人国贼没错,难道我们倒成了明朝家人么?明朝国破君亡是汉人的事,要报仇要雪恨,自然也是汉人的事,怎么会成为我们的事呢?既然如此,我们又怎可自称为义师?这分明是干涉他人朝政。然而,多尔衮虽然觉得这个主意出得有些牵强附会,但确实是一个好主意。也只有洪承畴这种人想得出!因为谁都明白这主意出得太厚颜无耻。想到这里多尔衮不由自主地用鄙视的目光斜了洪承畴一眼。
多尔衮率军继续南进,于四月十三日到达翁后。多尔衮命令队伍原地休息。其目的是准备打探汉人的虚实。
恰在这时,亲兵报吴三桂特使求见。
多尔衮心里一惊,因为他实在想不到吴三桂会派人来。在多尔衮心目中,吴三桂英勇善战狡计百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明朝要多几个这样的人才的话,别说李自成无法攻陷北京,就是我多尔衮也不敢轻易冒犯大明朝。
多尔衮思索一阵之后,认为吴三桂可能是向自己求和。他认为按吴三桂目前的势力,既无法与李自成抗衡,也无法与他多尔衮抗衡,所以他必须求得一方的庇护以保存自己的势力。而这正是自己利用他的机会到了,想到此处,多尔衮心里多了几分自信。于是,他便召见吴三桂的特使。
吴三桂便与陈三强离开了下棋的老头,陈三强突然说:“公子既然做了,就不必问民心,问了民心,你便什么也干不成了!”
吴三桂惊异地看着陈三强,不知他是褒是贬。
第九章清兵入关
一、多尔衮率兵直往山海关逼来
自一六四三年九月皇太极去世以后,由其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顺治皇帝只有六岁,由他的两个叔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通过一段时间的调节和休整,多尔衮又向小皇帝重提伐明之事。
杨和郭云龙被带进了多尔衮的营帐内。郭云龙暗地里打量一下多尔衮,见他不苟言笑,不怒而威,心里便暗暗敬佩。
多尔衮问他俩的来意是什么?
郭云龙说:“贼寇李自成大逆不道冒犯天威,攻陷北京,逼死皇帝,奸淫宫女,致使我大明朝国破君亡!搞得我明朝是天怒人怨,恨不得吸其血啖其肉抽其筋剥其皮。我家将军本要与他决战到底,以雪国耻,以报家仇。无奈我们势单力薄,而贼寇势重,恐难以相抗衡。所以我家将军特遣我等前来向大王借兵。”
多尔衮听完,也不表示什么,而心里却暗暗惊喜!我本愁师出无名,现在倒让吴三桂成全了我。
杨见多尔衮不开口,以为他是对自己有疑虑,赶忙说:“这里有吴将军呈大王书信一封,请大王过目。”
顺治皇帝准奏,且封多尔衮为元帅,统领大军南进。
多尔衮便率领十四万铁骑浩浩荡荡向南席卷而来。不久,探子报:北京陷落,李自成已住进皇宫。多尔衮集将商量。少数人认为李自成兵多势众,不可与之力敌,恐损失过大,而多数人却认为李自成虽然兵多势众,但可以趁其根基未稳而攻击。
多尔衮偏重于后者,觉得李自成虽然兵多势众,但大多是乌合之众,且经多次战役,元气肯定已伤,此时正好是出击的时机。但苦于师出无名,恐遭到汉人的全力抵抗。因此,多尔衮虽然一路南进不歇,而心里却隐隐忧郁。
四月初十,多尔衮率军到达辽河。多尔衮让军队驻扎下来,又召众将商量,并把自己的隐忧说了出来。
明朝降将洪承畴说,这个容易。现李自成攻陷北京,逼死了崇祯帝。明朝人视李自成为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如今众人之所以仍依附于他,是因为逼于势力而敢怒不敢言。如果我们到时打着“复君父仇”的旗号,声称“义兵之来,为尔等复君父仇,所谋者唯闯贼”,到时候,便不怕明朝的旧官和群众不起来相帮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