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吴三桂的发迹史(1-3册) > 分节阅读 29

分节阅读 29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吴三桂打开多尔衮的信看起来:

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因此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于水火。及平西伯遣使致书,深为嘉悦,遂统兵前进。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伯虽昔守辽东与我为敌,今勿因前故,尚多疑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后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二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

吴三桂仔细琢磨着多尔衮的回信,不禁吓出一身冷汗,暗叫多尔衮厉害!多尔衮既不讲愿意借兵给自己,反而劝我投降清朝,这一招反攻为守实在厉害!自己若能投降于他,他借兵是没有问题的,自己若不投降于他,他也未必不会去伐李,进退自如,真是难得!这样一来,岂不将自己推向了死路!

多尔衮问他为何说众人糊涂?

洪承畴说:“请不请佛在他,佛走不走在我!”

多尔衮一惊,汉人果真厉害!如果汉人齐心协力,哪有我满人立足之地?难怪别人说:对付汉人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汉人去对付汉人!

于是多尔衮接受了吴三桂的请求,但他不是奔向北京,而是直奔山海关而来。

众人问他何故如此?

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不待数日。我国积德累仁,民心未失,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受国厚恩,怜民罹大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于大清。我国与大清通好二百余年,今我无故而遭国难,大清理应助之。除暴剪恶乃大顺,拯危扶颠乃大义,出民水火乃大仁,兴灭继绝乃大名,取威定霸乃大功。况流寇敛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军所有,此又是大利。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选取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酬报大清相助,岂唯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多尔衮边看信,边发笑。先前只知吴三桂英勇善战勇猛过人,如今才知他还有一项过人的本领,那就是拍马!一者,大清与明朝何来二百年交好?若不是有求于我,你我又岂能交好?二者,我大清在你眼里岂可算是仁义之师?若不是有求于我,你不骂我是强盗才怪呢?三者,我多尔衮也算不上盖世英雄!对付李自成也绝没有你吴三桂说的有如摧枯拉朽之势那么简单!如有这么简单,你吴三桂还用得着来请我?

杨和郭云龙见多尔衮看得很认真,看后又一言不发,便以为他是不肯答应,不由焦虑起来。郭云龙冲口而出:“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多尔衮一惊,才省悟过来。刚才自己只顾看吴三桂的笑话了,忘记了正经事。于是又拿起信来仔细琢磨,便觉得吴三桂的信多数是废话,只有两句实实在在。

多尔衮不说,只是笑笑。

二、吴三桂杀了李自成的部下,正式树起讨李复明的旗帜

自从派杨和郭云龙去给多尔衮送信之后,吴三桂便在焦急不安中度日。首先是担心多尔衮认为自己诚心不够,他们借不来兵。那样,自己没借来兵不说,反倒落个汉奸的罪名。他去问方献廷,方献廷决断地说:“一定能借来,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统帅,不应该放弃这次机会。”吴三桂信了。

吴三桂又担心多尔衮不奔北京,而奔山海关而来。按照自己的设计:多尔衮如果直接奔北京而去的话,自己便可推脱一些罪责,而且还可以保留自己的一块地盘。如果多尔衮直接奔山海关而来,那自己就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只能与清兵一同伐李。这是自己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这样一来,使得师出无名的多尔衮因为自己而变成真正的义师,自己便成为真正的汉奸了。

就在此时,杨与郭云龙回来了。

一是“灭流寇于宫廷”。其用意是让自己与他到北京会合奋力杀敌。

二是“将裂地以酬”。其意思是事后要割地给自己!

多尔衮冷笑起来,你吴三桂的如意算盘打得倒好,向我借兵,帮你打败李自成。然后,又用几亩薄地打发我回盛京!我又不是夜壶,随便让你提出提进的。你吴三桂要玩,我就陪你玩!我叫你请佛容易送佛难!

多尔衮召集众将商量。众人对吴三桂的借兵之举多数不满,认为他可能要欺诈自己。只有洪承畴胸有成竹地冷笑。多尔衮觉得有趣,连忙问他因何发笑?

洪承畴说:“众人糊涂矣!”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