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我一直在北方工作,对南方情况不熟。”
“干起来慢慢就会熟。”
“好马不吃回头草。”这个混蛋汉子竟然这样比喻。他又沉重地皱了眉说:“我不会种地,我只能过马背上的日子。”
“你呀,我看仗打完了你怎么办?”父亲替常发写了证明材料和介绍信。
常发去了。父亲怅然若失,接连几天闷闷不乐。那时,警卫员陈发海早去河东将病愈的我母亲接到了延安。在延安半年多,她体内巳经孕育了我,说话有了母亲般的温柔:“千人千性,多为常发想想你就径松了。”
父亲摇头叹气:“我是想常发讲的话。我怕我去南方也不如一条虫呢”
父亲优虑的不只是对南方情况不熟,工作不像在北方那么得心应手,他还担心蚊子。他也怪,不怕子弹泊蚊子。子弹在他臂上穿个眼,他一星期便伤愈出院。蚊子在他臂上叮一口,他狼狈得皮烂肉溃高烧不止,在医院住两个月很难出院。从此谈“蚊”色变。直到几十年后“文化大革命”中落难的父亲被重新安排工作,他拒绝去江西省任职,选择了大西北的甘肃,——就因为伯蚊子。
“她丈夫牺牲了,她让我留下。”常发将一个物件递给父亲。那是绣了两朵荷花的烟荷包。
父亲勒马,认真望着常发“你可以留下,参加地方工作。”
常发垂下头,低低一声:“我跟你走。”
父亲眼圈一红,打马出村。他的身后,传夹陈发海的声音:“常发,介绍介绍经验么,为什么女人一沾你身就会着迷?”
“滚蛋。”常发放马跟上我的父亲。
住在父亲隔壁窑洞的是后来曾任国务院秘书长的杜星垣同志。他与父亲同名不同姓,他妻子写给他的信被人错送到父亲手中,引起父母一场误会。杜星垣出主意说:“这种事找别人不行,只有找彭真。他是你们晋察冀的老首长,现任中组部部长,他准能帮你解决问题。”
父亲壮起胆子去找彭真。正在枣园开会的彭真发现我的父亲在窗外徘徊,便走出门。
“大个子,有什么事吗?”
父亲立正敬礼,赧颜说:“有点事。组织上决定我随南下支队行动,可是我刚从前线到延安,刚学习半年,我想再多学习学习。”
“学习机会以后还会有么。”
可是,父亲结束在党校一分部的学习时,常发忽然提出要走。
“我在北方是条龙,我去南方还不如一条虫。”常发小声说。他知道我的父亲被中央分配到南方,随八路军南下支队行动。南下支队司令员是著名红军将领王震。
“唉,也好。”父亲叹息着说“你可以参加地方政权工作,就留在陕北”
“不,我想去宁夏参加骑兵。”
“她不是还在等你吗?”父亲撩开常发的衣襟望着他拴在腰带上的绣了两朵荷花的烟荷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