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微妙关系
标志着香农的群众发动起来了!
“唉,难道香农的试点也会像这只小猴子一样夭折吗?”
走在段苏权身后的杨有生和刘淑湘悄悄感叹。
关于斗争陶会的情况,我们摘录了胡正清同志的一段日记——1966年12月3o日,于那垓。
斗争大会今天召开了。
由于防空的缘故,会场选在香农村南山的一个大山洞里。会场内外派出了一个排的警卫。出席大会的群众300余人。会场正面是挂着“斗争陶会大会”的巨幅横标,会场周围贴满标语:“坚决废除贡滥制度。”“打倒贡滥主陶会。”
凯山,丰威汉松口气,一身轻快地招呼:“那就进行下一个节目,请中国同志参加我们特意为你们准备的猴宴。”
猴子是由警卫班的巴特寮战士打来的,一大一小,是一只母猴和它的吃奶小猴。
巴特寮战士把母猴的皮剥掉,整只放在锅里煮,然后摆上宴席。中国工作组的同志听说吃猴子便心悸,如今看到那只人形动物摆上桌。便有人喉结滚动着翻胃。
“来来来,大家动手,自己动手埃”凯山丰威汉招呼着,撕下一块猴伺递给段苏权,又撕一块沾了盐巴和辣椒面,示范着咬一口。
中国同志狼狈了。有的甚至侧转身悄悄憋住呕吐。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上午九时正,陶会被押入会常他肥头大耳,仍是一脸凶相。山洞里响起怒吼,轰轰地,像沸腾的岩浆要从洞口喷涌而出。我却听清群众喊的不是打倒“陶会”而是要打倒“巴会”
“这家伙到底叫陶会还是巴会?”我问翻译。
翻译附耳对我解释:“在老语中‘陶’是先生的意思,过去称陶会是会先生的意思,是尊称。老语的‘巴’是坏蛋的意思,巴会就是会坏蛋!”
“巴会”“陶会”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群众思想的觉醒。
凯山忽然明白了什么,在额头上轻轻一拍:“哎,忘了。
吃猴肉要喝中国茅台酒。拿茅台酒来。”
为了尊重老挝人民的生活习惯,这些中国人不管能不能喝酒,都端起酒杯往胃里灌。灌一口,咬一口猴肉。酒的香辣压住了对猴肉的恶心,一个十几斤重的年轻母猴,转眼就只剩下一堆骨头了。
宴会结束时,凯山送给中国同志每人一份“猴胶”嘴里带着茅台酒的浓烈气息说:“这是好东西。要把整个猴子放在锅里用大火经过几天几夜熬制才能成,是治疗气喘病的特效药,就算是纪念吧!”
告别时,大家看到那个小猴子被人抓住准备往滚锅里扔,熬制猴胶。大家再也顾不及说客气话,忙告别走人,怕看见小猴子的惨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