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宸濠大惊失色,但亦有些怀疑。而李士宾、刘养正正好来催促宸濠,速行中策,这一下“证实”了蜡丸书不假;宸濠心内犹疑不定,却又不敢说破。左思右想,觉得唯有按兵不动,静以观变,才是上策。到得六月底才知道什么边兵、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什么三省会剿、直捣南昌,都是子虚乌有之事,自己是中了人家的缓兵之计了。
就这十来天的工夫,王阳明在吉安府已完成了初步部署,飞章告变,奏请起用在籍官员,招募义勇,共赴义举。同时分饬吉安、临江、袁州、赣州四府十几县官,各引义兵,限期集合于临江府樟树镇,听候调遣。
其时宸濠发觉上当,改弦易辙,采取了“中策”率兵东下,派一个名叫梏囗的宜春郡守,与亲信内监万锐守南昌,自己带着王妃、姬妾、世子、“左右丞相”军出鄱阳,打下九江、猛扑安庆。
这次皇帝自定的称号,叫“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边将江彬、许泰、刘晖;以及太监张永、张忠等人,都称为将军,诏书不称圣旨,上谕、敕命,叫做“军门檄”
这一次师出有名,哪怕是梁储这样的铮铮之臣,亦无法阻拦。皇帝率领六军,浩浩荡荡出京,头一天驻驾良乡,哪知道王阳明的捷报到了。
王阳明六月十五行到离南昌不远的丰城地方,便已接得省城有变的报告,同时得到消息,宸濠已派人追了下来,于是舍弃大号官船,带着两名幕友,悄悄换乘渔舟,顺流而下,到了距甫昌一百七十里的临江府,方始登岸。
临江知府名叫戴得孺,正惶急无计,一看王阳明到了,喜不可言;将他迎入城内,请他调度应变。但是,王阳明已有了主意,临江府距省城太近,又在大江之滨,不宜拒守;应该在吉安府调兵遣将,才是理想的地点。临江暂驻,不过打听军情而已。
“据南昌来人说,宸濠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趋京师;中策是占领南京;下策是盘驻南昌,相机进取。”戴德孺说“如今是采取哪一策,还未见分晓。”
于是李士宾开口了,他说:“世上莫非就没有汤武了?”
汤是成汤,因为夏王桀无道,他革了夏朝的命,建立商朝,武就是伐纣的周武王。很显然,李士宾是将皇帝比作桀纣,而以宸濠拟为汤武。王阳明心知其意,不便实说,宸濠何能与汤武相比?所以换个说法驳他。
“有汤武亦须有伊吕。”
伊是伊尹,辅助成汤的贤相。吕是吕尚,亦即隐居渭水的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元勋。王阳明的意思是说,即或宸濠可比汤武,但没有伊吕,亦难成大事!也等于隐隐规劝宸濠,李士宾之流,何能助你取天下,不必痴心妄想吧!
李士宾当然不服气,沉着脸说:“有汤武就有伊吕。”
王阳明一惊“是谁替宸濠划的策?”他说“如用上策,以轻兵疾趋京师,出人意表,人心大乱,宗社危矣!即用中策,据大江南北,以图天下!亦可忧之至。”
“这样说,宸濠如果采用下策,就不要紧了?”
“是的。”王阳明说“宸濠起事,名不正,言不顺;迁延日久,勤王之师云集,他就决无作为了。且慢,等我来想个缓兵之计。”
于是王阳明伪造了一通两广巡抚致广东越大庾岭到江西各地的公文,说是接到兵部“十万火急机密火牌”都督许泰、刘晖各将边兵、京兵四万,水陆并进;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以及两广巡抚杨旦各率所部,合计大兵十六万,分道并进,直捣南昌。所至之处,有司备办军粮供应,倘有疏虞,以军法从事。
这虚声夺人的一计不足,又加一条反间计:王阳明亲笔写一封信给李士宾、刘养正,当作他们早通款曲,嘉奖他们的归诚忠义之心,叮嘱他们劝宸濠早离南昌,以便伏击;不然各路大军会攻南昌,城坚不下,死伤必多。写好,封入蜡丸,连同两广巡抚的假文书,分别派人潜入南昌城内,故意泄漏给宸濠。
王阳明立即接口:“有伊吕就有夷、齐。”
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遁入首阳山中,这是表示,如果宸濠谋反,他决不顺从。而且从此有了防备。
在一个多月前,福州忽然闹兵变,奏报到京,王琼心想,机会正好,便奏准皇帝,下一道敕书给王阳明,命他到福建去处置乱军,敕书中特别指明,得以“便宜行事”换句话说,就是赋予调动兵马,派饷任官的临时职权。这样,如果宸濠果真谋反,王阳明有此“便宜行事”的敕书在手,就有足够的权力可以应变。他是六月初九从南昌动身的,封疆大吏的行动照例要奏闻,王琼知道王阳明未曾落入虎口,所以放心大胆,对宸濠的叛乱,毫不着急。
“大家宽心!大家宽心!”他说:“用不着多久,就有王伯安的捷报来!”
捷报自然没有那么快,而皇帝却等不得了!将朱宁下狱抄家之后,在八月初下诏亲征!顺便到江南大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