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第01章-在乡下
然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分手了。只有“卖奶牛”才能满足巴伯兰的要求啊!
家里来了个牛贩子。他仔细地打量露赛特,东摸摸,西摸摸,露出不满意的神态摇摇头,嘴里说的是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说他不中意这头牛。说这是头穷人家养的牛,无法倒卖。说它没什么奶,用这种奶做的黄油质量低。末了他说,完全出于好心,想帮帮象巴伯兰妈妈这样一位好大嫂的忙,他才乐于买下这头奶牛。
可怜的露赛特,仿佛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哞哞地惨叫着,不肯走出牛棚。
“您绕到它后边去赶。”牛贩子说,一边取下挂在他脖子上的鞭子,递给我。
第二天上午,我们进村去请教本堂神父1。神父在没有弄清楚巴伯兰妈妈是否能帮她丈夫的忙以前,是不会让她动身的。他写了封信给接受巴伯兰治疗的那个医院的讲道神父2。数天后,他接到口信。信中说巴伯兰妈妈不用启程,不过她应当寄一笔钱去,因为她丈夫受了伤,要和包工打官司。
1 指负责本堂口教徒的宗教生活以及某些世俗事务如婚丧、户籍等的神父。
2 指在机关、团体、学校、医院、监狱、部队中担任神职工作的神父,亦称指导神父或神师神父。
几天、几个星期过去了。巴伯兰常有信来,都是催着要钱的。最后一封要得比前几封更加急迫,声称如果钱已花光,就该卖掉牛来筹足钱数。
只有和农民一起在乡下生活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卖奶牛”这三个字所包含的痛苦和绝望。
“嗯,是的。不过您千万不要吓坏了身子。您丈夫是受了伤,那是真的,但他没有死,可能残废了吧。他现在住在医院,我和他是同病房的,他趁我回家,让我顺便把情况告诉您。我不能多待,天快黑了,我还得赶三里1的路程呢!”
1 指法国古里。一法古里约合四公里。本书称里处,均指法古里,不另注。
巴伯兰妈妈一心想知道个究竟,她请客人留下来吃饭,说路很不好走,树林里有饿狼,劝他还是第二天一清早动身为好。
客人在壁炉旁坐下。他一面吃,一面向我们叙述事故发生的经过。原来是脚手架倒塌,把巴伯兰半个身子全压在里边。因为有人站出来说巴伯兰不应当站在出事地点,所以包工拒绝支付任何抚恤金。
“真倒霉,可怜的巴伯兰!”他说,“真倒霉,脑子活一点的人会有办法弄到一笔赔偿费的,可您那丈夫一分钱也要不到。”
对于自然科学家来说,奶牛是一种反刍动物;那些爱好到乡间去漫步闲逛的人则认为,啃着青草的奶牛在抬起它沾满露水的鼻子时可以点缀风景;对于城里的儿童来说,奶牛可提供制作牛奶咖啡和奶酪的原料;不过在农民的眼里,奶牛却是宝中之宝。一个农民不管他穷到什么地步,不管他家里人口再多,只要他的牛棚里还有一头奶牛,他一家就不会受饥挨饿。牧童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牧童用一条牛绳,或者干脆用根柳条拴在牛角上,就可以沿着杂草茂密的小径放牧,那里的牧草是不属于任何人的。晚上,全家喝着奶油汤,用牛奶送土豆下咽。丈夫、妻子和孩子,一家老小全靠奶牛活命。
我们——巴伯兰妈妈和我——直到那时几乎还没有尝到过肉是什么滋味,然而,多亏了那头奶牛,我们的日子过得还挺不错。奶牛不仅是我们的奶妈,而且是我们的同伴和朋友。别以为它是愚蠢的牲口。相反,这是一种十分聪明而且有灵性的畜生。你越是训练它,它在这方面的素质就越会得到提高。我们常常抚摸它,和它聊天,它懂得我们的话,经常睁着圆圆的、温顺的大眼,知道怎样使我们很好地理解它想说的话和它的感受。
总之,我们喜欢它,它也喜欢我们。说到这里,我就不想再多说了。
那人烘烤着裤腿,烘干的泥块使裤子变得硬邦邦的。看起来他是真心难过,不断重复着“真倒霉!”这句话。他似乎认为,只要果真能够得到一笔赔偿的话,残废了也还算值得。
“不过,”他最后这样说,“我还是建议热罗姆和包工打官司。”
“打官司?可要花一大笔钱呀!”
“不错。不过要是官司打赢了”
巴伯兰妈妈真想去一趟巴黎。可是这么一次长途而费钱的旅行又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