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冰河入梦文集 > 诗歌东西方神秘主义之比较

诗歌东西方神秘主义之比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袁忠岳先生评论此诗“问的是心,答的是脚。答非所问,又恰如所问。脚载心,脚不定心如何定?脚又随心,心不定脚又如何定?只能以不定为定,定为不定,禅机所载甚丰。”在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话中,显示了高超的悟性。

在触目菩提的境界中,通灵与开悟一旦放松了诗人绷紧的意识,知性逻辑分析被直觉突破后,心灵的创造力就会发生始料未及的奇迹,一旦与宇宙神通,则一草一木,一呼一吸间,都能产生妙契感应,超越四维时空,通体透亮,无滞无碍,在荡然澄净的交流中,主体提升了悟性,最终达到一种拈花微笑的豁然贯通,心领神会。

水月相忘的直觉境。当诗人一旦与禅思冥合,六根不胶着于物时,诗人就能以明境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当事情来时,以完全自然的态度去顺应,随流,当事情过去时,心境便恢复到本来的空明,所谓“无住生心”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潭。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又如“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这时“人担米”与“米担人”“人摘茶”与“茶摘人”是一样的,主客泯除了对立差别,达到了寂照圆融的境界。

台湾当代诗人洛夫有一首金龙禅寺的诗,就是一首寂照圆融,水月相忘的好诗: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一路嚼下去/如果此处降霜/只见一只惊起的灰蝉/把山中的灯火/一盏盏的/点燃。

我们在这首诗里,首先感到的是主体诗人几乎消失了,自觉消失在观照对象中。诗人由物我两忘进入物我同一,在空朦的山景怀抱中,用一种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面对眼前的一切:袅袅晚钟与纠缠的小路,羊齿植物与醒目的石阶,惊起的灰蝉与悠然点亮的灯火,都在空旷寂静中潜藏或显现自身本能的面相与生机,进入“思与境偕”的佳境。

在这八行诗里,诗人把正月里的天空转变为一只臂膀,一个小偷,一张很大的脸,把太阳变成伤口,珠宝,时差,眼睛,泪珠,把白天转化为一份赠品,一首诗,一匹马,这些从一个意象向另一个意象,出乎常情,诗虽然没有多大意义,但还好懂,行文也活泼,流畅,把太阳化为伤口之类,虽然怪诞,但细想也不是毫无道理,反映了人们特定情绪下和特定场合的心境。但意象如果随意性太大,违背常理和逻辑太过份,就必然十分费解。下面的一些诗句据说是反战的诗:它看起来不象手倒象是破玻璃的羽毛/它看起来不象可吃的东西倒象什么东西被吃掉/它看起来不象空椅子倒象老妇在石堆上翻寻搜找/它看来不象石堆倒象港湾那里潮水冲刷着污物四处飘/就这样一些诗句,说是反法西斯的,着实令人费解。

由此可见,神秘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诗歌,不过是西方一些前卫诗人故弄的文字魔术罢了。它有时虽然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些疯人呓语。对这派诗歌,不必去捉摸它有什么深层的象征意义,只要就字面去理解就行。至于它注重人的内心,重视直感,表现特定情况下人的心理的一些手法,在东方神秘主义的中国禅诗中,早就存在,且远比它们运用得高明。

三、东方中国禅诗的神秘之源

东方神秘主义的诗歌,当以中国禅诗为最。禅诗,是禅与中国诗歌结合而成的诗歌园地的一个奇异品种。它充分吸收了禅思的神韵,形成了四种最有影响的诗歌意境:触目菩提的现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饥餐困眠的日用境。

触目菩提的现量境。禅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时的人,消除了一切情识,不受知见分别的缚束,对山水自然,用一颗慧心,作即物即真的感悟,诗中物象飘逸空灵,心境淡泊悠闲。“夜听水流庵后竹,昼看云起面前山。”“秋风声飒飒,涧水响潺潺”“雪霁长空,迥野飞鸿。段云片片,向西向东。”

这种水月相忘的圆融境界,特点是主体消失,情感消亡。同时也是一种直接进入的体验方式。要了解一株花,就必须变成这株花,去做这株花,去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恩泽,把握感觉到生命的全部律动。还是洛夫在1988年所作的一首临流中,就是这样一首直接进入方式写成的诗:

站在河边看流水的我/乃是非我/被流水切断/被荇藻绞杀/被鱼群吞食/而后从咀里吐出一粒泡沫/才是我/我应位于/被消灭的那一倾刻/

这里,临水的诗人实际上是面对永恒的神秘时间,在时间与真我的撕裂中,于流水游鱼亲临直接的体味中,最终进入“思”的深度。在物我,鱼我,流水与非我的一系列瓜葛中,苦苦寻求真谛,寻求真我在时间流逝中的位置。于此,这个真我和吐出一粒粒泡沫的鱼儿有何区别呢?这就是禅诗的神秘。

在此境界中,诗人彻底抛弃了功利实用目的,达到通灵开悟的境界,表现了浓厚的东方神秘主义色彩。当代山水诗人孔孚先生,长期致力于东方神秘主义的写作,一直推崇妙悟的功能作用,他的许多诗都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如定心石小坐:

文殊问我/如何?/我回答/以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